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
人是有“种”的不同的。当然,“种”也有运气的问题,是这个“种”,未必能够成这个材。
有一些人,如果获得了适当的机遇,完全可能成就为异常之材,成为大文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但事实上他们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譬如说,我们没有理由不设想,在古往今来无数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之中,会有一些极好的读书种子遭到了扼杀。另一方面呢,如果不是这个“种”,那么,不论运气多么好,仍然不能成这个材。
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则随市场行情浮动。与此同理,上帝造人——说人的自我塑造也一样——也是倾注了不等的时间和心血的,而价值的实现则受机遇影响。所以,世有被埋没的英雄,也有发迹的小丑。
但是,被埋没的英雄终究是英雄,发迹的小丑也终究是小丑。
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也许是一个常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过了头,必在另一方面有欠缺。因此,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智障儿往往是某个非常方面的天才。也因此,并不存在完全的智障儿,就像并不存在完全的超能儿一样。
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动作,看上去几乎是静止的。
人很难估量自己天赋的大小,因为当你的潜能尚未实现时,你自己是不知道的。那么,管它是大是小,干脆不要去估量了。你可以做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受环境的支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折腾,结果就把自己天赋总量中的一大部分荒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