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他1930年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奥马哈市。那时,美国金融危机最为严重。他刚满周岁,父亲就失业了。贫穷的家境让巴菲特从小就对财富产生了极大的渴望。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他刚刚把行李安顿好,就迫不及待跑出去看校园里的招聘启事。参加笔试和面试后,他和一个名字叫卡特的学生一起成为学校资料室的助手。巴菲特庆幸自己获得了这份工作:干活不累,报酬却十分可观,起码可以解决每个月的伙食费。
不料,他们刚刚工作了一周,试用期还未结束,巴菲特就被告知不用再来上班了。感觉一头雾水的他跑到资料室去追问主任为什么被炒掉。主任看了看他,拿出兩份工作报告说:“这是我给你和卡特安排的工作,卡特交上来的资料简洁翔实,井井有条,而你的这份资料是洗过澡了吗?为什么这样皱皱巴巴地跑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巴菲特不由地脸红起来,他那天来送资料时正好下雨,因为忘了带雨伞,被雨水淋透了,当然,这份资料也被打湿了。当时,他觉得资料上面的字迹很清楚,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回去重新打印太麻烦,就直接把它交上去了,没想到因小失大……他吞吞吐吐地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下次,我一定注意!”
主任摇摇头说:“其实这不是我们辞掉你的真正原因。那天,我给你和卡特布置完任务后,你开始不停地问我‘去哪里找原始资料?相关数据要问谁?这种报告的格式是什么样的?’我认真数了数,你前前后后至少用了十九个问号。卡特和你完全不同,他只问了一句‘从前的报告放在哪里?’然后就一个人默默地去工作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资料室只留下卡特一个人当助手就够了,因为他做事情效率非常高,而且没有那么多问号,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听完解释,巴菲特顿时哑口无言,只好红着脸默默地离开。少问多做,这是巴菲特从自己第一次求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让他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