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物 >

作家妙答记者刁问

一般说来,作家善写而不善说。但是,也有不少作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口才一流。

陆文夫:巧作类比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我国作家陆文夫演讲后,有记者问道:“陆先生,请问您对性文学怎么看?中国人怎样看西方人的性解放?”陆文夫微微一笑,轻松自如地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陆文夫的妙答,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西方的性文学和性解放,瑕瑜并存,十分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褒贬不当还可能引起麻烦。陆文夫没有正面表示自己的看法,而是借助一个生动幽默的类比,来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既然彼此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对性文学、性解放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了。这样回答,含蓄简练,庄重大方,机智与诙谐展现得淋漓尽致。

蒋子龙:将计就计

1982年秋,在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满脸笑容地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不由赞赏:“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怪谜的人。”

艾伦·金斯伯格的怪谜是个“无解的方程”,纵你绞尽脑汁也是徒劳。面对这个“不怀好意”的计谋,蒋子龙采取了将计就计的谈话策略——“你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这句话除了具有“我用你放进去的方法拿出来”的字面意思外,实际上还隐含着另一个信息——“如果你根本就放不进去,我也就无须拿出来。”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被蒋子龙成功地抛了回去。

谌容:有意偷换

作家谌容以《人到中年》而驰名文坛。1986年,她应邀访美。在一所大学进行演讲时,一个美国人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那么,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您的情报非常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至今尚未有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这个提问者似乎居心叵测,要一个非共产党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谈她对共产党的私人感情,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聪明的谌容哪里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呢?她有意将“中国共产党”与“我的丈夫”这两个概念偷换,结果既深刻地说明了问题,又轻松地摆脱了窘境。

王蒙:空话回避

1986年6月,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长。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他:“50年代的王蒙和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王蒙答道:“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50年代我20多岁,而80年代我50多岁。”

记者的问话是别有用心的,50年代的王蒙是“右派”,80年代的王蒙是部长,谈这样的个人遭遇、政治命运,往往容易授人以柄。王蒙心里头明白,才不会钻这个“圈套”,所以,他在名字、年龄方面做文章,说了一番空话,貌似绝对正确,也很“切题”,实际上话里没有与问题有关的确切有用的信息,答了也等于没答。

沙叶新:妙引成语

沙叶新应邀出访美国,在与美国社会各界的接触中,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其间,有人向沙叶新突发奇问:“您认为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他从容答道:“美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国虽然科技落后于美国但有自身的好处;美国、中国都有自身的缺陷,这叫‘美中不足’……”一段话下来,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和谐。

这也是一个“二难”的问题。沙叶新接过话茬就是不偏不倚地各三十大板,对中美两国均一分为二,既肯定好的一面,也指出不足的一面,可谓合情合理,公正客观。“美中不足”这一成语的引用,实在精妙。它既是语意还原——美国和中国都好,但各有不足之处;又语义双关——世上从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事、物,包括国家也是一样。这个回答,风趣灵活,且辩证分析,沙叶新不愧为“腹有诗书口自畅”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