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大国崛起》的李彦宏,常以崛起的大国类比百度。每一个新帝国的崛起,都是以前一个帝国的衰落为前提的,并且,必将面临着更新帝国的崛起,如此往复。
有一个人,倒是一个另类。
他毕业于北大、成长于硅谷、创业在中国,他的企业无人不知,却保持着理智的低调。这个人就是李彦宏,他的企业有个很东方的名字“百度”。
他一贯以克制、内敛、新锐的形象示人。
对时常突如其来的鲜花和掌声,他总能不为之所动;面对媒体的采访要求和各种论坛会议的邀请,他总是极其谨慎地婉拒,算是曝光率最低的大牌之一;面对外界的猜测和质疑,他总能以一名理科生的理性逻辑来解析释疑;无论面对诱惑还是困难,他总能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理智得像一台服务器。
他所缔造的百度帝国,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过去几年间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登陆纳斯达克,随即刷新了世界纪录;杀出国门,进军日本;推出新产品C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和百度HI,直面另外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
过去八年中,专注,一直被认为是李彦宏和百度的代名词。如今,李彦宏正谋求带领百度上演一场“变形记”。以搜索为脚本,以国际化为旗号,以C2C和百度HI为左右先锋,去远方会会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及坐拥QQ帝国的马化腾。
采访过李彦宏的记者很少,大家有一个同感,此人没什么故事,语言不袭人、不华丽、没有卖点、难以出彩。他身边的人说他执著、专注、坚定,几年前说过的话,到今天还在努力兑现着。
硬币总是有两面。虽然,兼技术天才和商业天才于一身的李彦宏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但是,这并不影响百度的旗帜依然高高扬起。
2005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上涨353。85%,创下纳市新的世界纪录,成绩单令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惊叹,成为它的对手谷歌上市以来全球最成功的IPO之一;
2007年开始,百度东渡日本,踏上国际化征途,主动出击对抗早已在那里迎战的雅虎和谷歌;
2008年,新产品C2C和即时通讯工具“百度HI”相继出世,两只脚分别伸向了一直都被看作井水不犯河水的另外两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领地,赤裸裸地直面淘宝、QQ甚至MSN,给业界增添了无限遐想空间,人们开始热衷于揣测着未来中国的互联网争霸格局。
一颗中国种子
百度的发展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它身后的中国,是一头正在崛起的雄狮,涉世未深的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去非洲寻找石油、去澳洲购买铁矿石,去美洲并购IBMPC……它们把“MadeinChina”的标签贴遍全球每一家超级市场的货架。
而这家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已经将战机驶向了以高科技著称的日本领空。今年年初,百度日本网站www。baidu。jp在日本正式上线。至此,百度便很容易地被国人视作中国互联网业的企业标杆。
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成伤人,败伤己;国际化也是一支箭,开了弓便没有回头路。
“你觉得我们需要有退路吗?”面对疑问,李彦宏干脆地反问道,他也巧妙地躲过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是双刃剑,为什么非要出鞘,是迫不得已还是蓄谋已久?
早在六年前,李彦宏就在董事会上提出国际化的想法,当时,连国内市场蛋糕还没有数清的百度,放着现成的美味不享,何必冒险去国外猎食?
以资本意志为唯一导向的董事会断然否决了他的国际梦。接下来的日子,董事会频频“遭到”李彦宏的执著提议,屡提屡否,屡否屡提。
这就是李彦宏,他相信,总有一天会通过。孰知这一等就是五六年。
2007年,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之后,百度董事会终于同意李彦宏进军日本,但是,这一切看起来依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百度为什么要扩展海外市场,难道国内日渐扩大的搜索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百度的业务?
另一个疑问是,为什么是日本?
如今的日本网络搜索市场早已被谷歌和雅虎两家公司瓜分。其中,谷歌在日本占据了35%左右的市场,雅虎则控制了近60%的市场。百度的国际化大门要从艰难的日本市场开启,令业内观察家颇为费解。
“作为成长性较快的上市公司,百度必须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网络企业,否则就无法真正让投资者认同。”李彦宏用他惯有的理性逻辑回应着所有善意或恶意的质疑,“所有的市场都是相似的,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在一个地方成功,在其他的市场却不能成功,那么它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企业。”李彦宏的观点,有理有据,百度内部,该不该国际化的质疑声渐渐消退。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更为现实而残酷—如何在异国他乡过上好日子。
面对质疑,李彦宏不以为然:“百度更懂中文,不是说百度不可以懂其他的语言,我们做得好是因为我们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用户、语言、文化,做出了相应的产品。百度更懂中文只是一个现象,本质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产品的做法,这个方法论可以挪到其他国家,在日本就要找到最懂日文的人,他们做决策我们朝哪个方向走。百度不是因为在中国才能打败谷歌的,我们的技术、人员、体制,任何一方面都不输于国际大公司。”
对于百度日本,李彦宏制定了新规矩:员工可以不懂中文,甚至也可以不懂英文,只要他们懂得日本网民的用户体验就好了。
本土化这个紧箍咒,在李彦宏看来似乎很容易解除。
李彦宏坚信,百度如果征服了日本市场,对其他市场就会更加有信心和经验。而全球搜索引擎也将出现谷歌和百度划洋而治的格局—在英文市场和非英文市场各领风骚。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的网络公司,能顺利进入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日本市场,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百度多元化
为什么多元化?无疑,这也是以专注著称的李彦宏和百度的诉求,他需要时间来证明,需要机会来试错,试验搜索引擎之外的形式—哪怕那些形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创意。
如果说,东渡日本,是百度还维系着搜索引擎的DNA的话,那么,祭起C2C和“百度HI”的大旗,则是李彦宏给百度嗅到的新方向,也是给百度的新机会,一个试错的机会。
专注是百度的代名词,可怕的专注是李彦宏的代名词。
1987年的秋天,从未离过家的李彦宏从山西小城阳泉北上,考入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情绪高昂、混乱喧闹的社会环境,似乎没给他带来太多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他都声称自己对于政治、社会议题缺乏兴趣。
不过,北京大学著名的骄傲风范,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加固了他原有的特性—凡事依靠自己的分析与判断,而不太受外界情绪左右。
从北大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信息检索方向的研究生,从《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到Infoseek的工程师,再到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都一直专注于“搜索”这个关键词。
那么,百度怎么了?
百度没怎么。这是百度人给出的解释,百度七年前决定不做C2C跟现在决定做C2C的标准从未改变,那就是用户需求—在百度当年的检索词中,有关商品的检索词“不超过5%”,到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50%”左右。
百度的产品副总裁俞军从不觉得多元化是个问题:“在百度做产品的人脑中,根本没有多元化这个概念。”他说,产品部判断一个产品百度该不该做的原则很简单:第一,这个产品的市场需求足够大;第二,这个产品百度来做是有竞争优势的,百度将来能做到第一或者至少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第三,这个产品的利益平衡是对百度有利的,产业链相关的利益方,不管是用户、客户、政府部门,还是第三方组织等,都会受到该产品的影响。
“我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过,搜索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社区化。可能是传播范围不广,或者可能是很多人没有听懂我的意思。现在看来,搜索引擎社区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后来出来的‘知道’、‘百科’,都是利用用户的力量使得人们寻找信息更加方便、快速和准确。”李彦宏对搜索的概念,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思考深度。
我们承认,在国内百度成了互联网的入口,可是,如何能够让Guest转化成User甚至交易量呢?要知道,决定C2C交易的是买家,面对淘宝在国内市场已占有81。9%的份额,买家凭什么放着现成的淘宝不用,到百度交易呢?买家选择百度只剩下一种可能:用户在淘宝上买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可是,下一个难题随之而来:百度又凭什么把淘宝的卖家资源抢过来?百度如何做到与淘宝的差异化竞争?
对这些没完没了的猜测和质疑,李彦宏和百度人毅然选择了用行动去说话,而不是用嘴去辩解。
李彦宏总说:“很多时候,一个领域、一些新的公司起来,不是因为这个新公司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老公司犯了错误。”
喜欢《大国崛起》的李彦宏,常以崛起的大国类比百度。每一个新帝国的崛起,都是以前一个帝国的衰落为前提的,并且,必将面临着更新帝国的崛起,如此往复。
期望客场胜利
百度国际化了,百度多元化了,百度的竞争力强化了吗?谷歌会趁机崛起,成长为下一个百度吗?
这看似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提问,其实不然。因为在中国,百度遥遥领先于谷歌,70%以上的中国网民优先选择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在这片土地上,百度是谷歌的目标,一直都是。
中国的IT观察家尚且看不清百度,华尔街的资本家们更是雾里看花。他们一直以“中国+谷歌”的标签来理解百度,简单而粗暴。
李彦宏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可不是看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我们看的是市场需求,然后再找方向。不管是过去只做中文搜索,还是现在做日本搜索、C2C、即时通讯,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市场需求,看到了方向。”
熟识李彦宏的人,都佩服他极其强烈且清晰的方向感—曾经正是这种不被外界干扰的方向感,引领着百度专注地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