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物 >

名人脱身计

托尔斯泰“死”而“复活”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发表后,各种宴请、采访、会见、签名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

这时,托尔斯泰正在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打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一天,托尔斯泰把佣人叫到跟前,对他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从此,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集中精神写作。每当有人来拜访托尔斯泰时,佣人便显出十分悲痛的样子对客人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渐渐地,社会上都传说托尔斯泰神秘地死了,来访者也因此绝迹了。9年过去了。1891年《复活》脱稿,托尔斯泰也同时“复活”了。

贝多芬搬家

1814年10月,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光荣的瞬间》、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在维也纳公演。普鲁士皇帝、奥地利女皇、俄国皇后以及其他一些显赫王公贵族,都出席了这次隆重的音乐会。

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名震四方,许多人千里迢迢来到维也纳,就是要见见这位音乐巨匠。可是怎能见到他呢?音乐会,他不来;到他家去吧,他又在几天前搬家了,而他的新居在何处,谁也不知道。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三十几年里,共搬了79次家。这样频繁搬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躲避干扰。

雨果剃怪头

法国大作家雨果正在赶写一部作品,时间十分紧张。可偏偏有些人去找他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不管雨果怎样解释,甚至哀求,这些人就是不肯放过他。

雨果无奈,便把头发和胡子分别剃去了一半。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来邀请的人见他这副怪模样,纷纷退回去了。等头发和胡子重新长出来时,雨果的新作也完成了。

莫里斯溜号

一次,英国女王为了庆祝王子的生日,举办了盛大的宴会,皇亲贵族、内阁大臣、财阀巨头和社会名流都出席了,大名鼎鼎的大提琴家莫里斯也在被邀请之列。

宴会上,宾客们谈笑风生,而莫里斯却焦躁不安,因为他急着去准备第二天的独奏音乐会。

按照惯例,皇室举行的这种宴会是通宵达旦的,如果客人在凌晨两点前离开,被看成是失礼行为。这怎么办呢?这时莫里斯发现穿梭于人群中的侍者,穿着与他一样的礼服。莫里斯灵机一动,找了一条毛巾搭在左臂上,混在侍者中间,溜出宴会厅。

经过一夜的精心准备,莫里斯第二天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牛顿“疯”了

快50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后,来到一个幽静的旅店里,想强迫自己休息一下。

刚安顿好,他看见一位妇女在院子里洗衣服。盆里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牛顿想:“这是怎样的光学原理呢?”他马上找了几根麦秆,吹起肥皂泡泡来了。

牛顿一刻不停地在院里吹着,追逐着,观察、思索。旅店老板看见了,非常惋惜地叹道:“多体面的先生呀,竟疯成这样!”

没料想,老板的这句话,帮了牛顿大忙。这话传出后,一切干扰都没有了。牛顿索性把自己关在屋里,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研究实验,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牛顿环”的光学现象,这对物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钱钟书闭门谢客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躲避干扰的办法是足不出户,对要求来访者,客客气气地谢绝。

1985年,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小姐来到北京,采访到了不少文坛名人,但费尽心机,就是没能见到钱钟书。林湄找到了熟悉钱钟书的《文艺报》一位编辑,通过电话与钱钟书联系。钱钟书在电话里警觉地说:“这分明是引蛇出洞嘛!谢谢她的好意,这次免了吧。”

还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想拍摄钱钟书,遭到拒绝。栏目负责人通过熟人找到钱钟书的亲戚,想通过他的通融,完成采访,但不管怎么努力,钱钟书始终没有把“门”打开。

居里夫人扮作渔家女

一位美国记者为了采访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来到她度假的那个小渔村。走进一所普通的渔家房屋,记者见到了一位妇女正悠然自得地赤着脚,坐在门前的条凳上。

“请问,”记者说,“你是这儿的管家吗?”

“是的。”妇女答道。

记者又问:“有一位城里来的女士住在这里吗?”

“是,但她出去了,而且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妇女心不在焉地回答着。

记者非常失望,但她不甘心白跑一趟,便对那妇女说:“你能不能说一下那位城里来的女士的情况,有关私生活方面的最好。”

“不能!”妇女干脆果断地回答,“居里夫人让我转告记者先生,少打听些别人的私事,多关注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

记者没趣地在那儿愣了一会儿后,怏怏地走了。

其实,那个赤脚的渔家妇女,就是居里夫人。

(编辑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