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陪父母去看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我问父亲:“当年,家里怎么会有《马克思传》《圣西门传》和《列宁回忆录》这些书的?”父亲说:“是一位姓苗的同学送的。”父亲说的这位姓苗的同学,在平顶山工作,他送书给在乡村学校教书的父亲,应该是担心父亲在乡下无书可读吧。
说实在话,这些书都不好玩,但是乡村生活寂寥,能有这些书可供翻阅,也算聊胜于无吧。有些书,硬着头皮读下去,还是会有些意外的发现,比如《圣西门传》。那个时候,初中课本上提到圣西门,都是把他和傅里叶、欧文并列,称他们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但这些人究竟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生活背景?他们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读过《圣西门传》后我才知道,原来圣西门是一个如此有意思的人。
圣西门出生于1760年,恩格斯称他为“当时最博学的人”。圣西门是查理大帝的后裔,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幼就自命不凡,一直有一种“伟大的事业在等着我”的自我期许。因为圣西门出身高贵,他经常有机会出入于宫廷,“燕尾服和轻便马车,也像英国时兴的浅蓝色的糊墙纸和喝晚茶时的烤面包那样,成为证明风度优雅的用具”。在这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他得以结识诸多显宦名流,如达朗贝尔和卢梭。卢梭当然是大名鼎鼎,如太阳一样,照耀着法兰西乃至整个欧洲。一天早晨,一个昂首挺胸、有着一双富有表情的大眼睛的青年,来到巴黎郊外拜访卢梭,卢梭寻思,这又是一个“心怀不满的伯爵”。此人就是圣西门。
令人讶异的是,圣西门还有投笔从戎、驰骋疆场的戎马生涯。他竟然在19岁时远渡大西洋,参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据说还见到了富兰克林。战争结束后,华盛顿还给这位“志愿军人”颁发了奖金和辛辛那提勋章。而对于北美大陆,圣西门的印象与他之前的想象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原始森林,没有宜人的气候,城镇周围几十里范围内的树木被砍伐殆尽,脚下全是尘土,雨后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而让圣西门最为惊奇和意外的,还是当地人的漠然反应:没有人来迎接他们。城镇的街道上空无人影,路上仅能看见的几个居民也都冷若冰霜。就在圣西门结束在北美大陆的战争生活返回法国的途中,他们又成为英国人的俘虏,被抓到了牙买加的集中营。1783年,时来运转,圣西门这个谜一样的人物被释放。但他并不急于回国,而是奔赴墨西哥,试图游说当地的总督开凿巴拿马运河。圣西门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个想法超出了他自己的时代整整100年。
有人说,圣西门对在任何境遇中遇到的重要的、决定性的事物,具有惊人的辨别能力。他在美洲看到了巴拿马运河,在马德里看到了公共马车公司,在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土地问题。而正是因为他的先见之明,使得他摇身一变,成为暴发户。成为百万富翁的圣西门开办了信托局、大型的烟酒商店。但是,圣西门很快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这个主动放弃贵族身份、自称公民“包诺姆”的“贵族长裤汉”,躲到了日内瓦,开始拿起了笔,描绘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这就是《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来信》。
从日内瓦归来的圣西门立即陷入了困境,他最终潦倒到了不名一文的地步,而围绕他思想的纷争,也开始如火如荼地激烈展开。但圣西门镇定自若,他宣称:“只有疯人院的疯子才能进入荣誉的殿堂。”面对每况愈下的生活,他并没有垂头丧气,即使在他已经窘迫得连开水和面包都很难获得的时候,他还在撰写《人类科学概论》和《万有引力》。而他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丰饶的思想如江河奔涌,不可遏制。
1825年,圣西门逝世,享年65岁,2015年恰逢其辞世190周年。在他的葬礼上,致辞者这样说道:“不久之后,人们将把应得的荣誉,献给这位始终维护穷苦人利益的法国贵族,献给这位为美国的自由而奋战的西班牙显贵,献给这位用思想和逻辑的武器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斗争的查理大帝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