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经过长时间踌躇后,刘东华离开了打拼15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他留下了局级干部身份,带走了岁月的发际线和那些令人咋舌的人脉。
同年,刘东华另起炉灶,筹建正和岛。柳传志、马云、王健林、郭广昌、李书福等近30位企业家和机构联手给了他近亿元启动资金。正和岛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以下简称“中企俱乐部”)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翻版和升级。刘东华将中企俱乐部资源平移到正和岛,实现了无缝对接。
20多年人脉耕耘,现在到了收获季。
体制内青年的彷徨
1992年,“92派”企业家纷纷下海,刘东华在《经济日报》创办了“民营经济专版”。他那时29岁,处于人生焦灼期。往前一步,深浅未知;原地踏步,心有不甘。
他很快得到了机会。《中国企业家》杂志1985年由《经济日报》和中国厂长(经理)研究会联合创办。到了1996年,已经是“惨淡经营、难以为继”。
已在《经济日报》工作6年的刘东华主动请缨,自1996年下半年开始担任《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后任社长。接下来的15年,刘东华统领着这本杂志成为行业领跑者。
从2002年开始,刘东华做了两件事: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和中企俱乐部。这让他逐渐在企业家群体中占据了特殊席位。
刘东华有句名言——欣赏你到灵魂里,批判你到骨子里。他说他在企业家面前很自信:“除了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我最知道他们的痛处,知道他们太多的难言之隐。”
在《经济日报》工作时,刘东华结识了牟其中,他说:“我跟牟其中很熟的。”不过1998年第10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却是《牟其中:还能走多远?》。不久,1999年1月,牟其中像往常一样坐着黑色奥迪去公司上班,途中被几名警察拘捕。刘东华对此并不奇怪,牟其中入狱后仍然把他当朋友,两人还有书信往来。
1999年起,刘东华开始不停地跟人说:“将来我要做一个网站,帮助高端决策人群挑选最有价值的信息,为这个人群打造一个安全的港湾。”当时没人相信。1999年,新浪也才刚刚创建。刘东华说:“我确实看到这样一个必然。”
面子与里子
刘东华是正和岛的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他说:“我对人性有天然的兴趣。”
面对柳传志、马蔚华、马云、王石、王健林、郭广昌、朱新礼、俞敏洪等企业家,刘东华说他可以像鹰一样,从各个角度看狮子、大象,而不是像蚂蚁只会从地面看。
“不要说那些年轻企业家了,连那些领袖级的,我也毫不客气,都能够非常真实地交流,有时候就叮叮当当的。”刘东华觉得这能给彼此都带来价值。因为“越是强大的人,越喜欢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同时,“因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和创造的氛围,让彼此从互不了解,甚至互相不见得认同的人走到一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刘东华的语言里,经常夹杂着排比、俚语和长句。
中企俱乐部刚成立时,有人质疑:“李书福这样的人,像缺根筋似的,怎么能让他入会?”刘东华说:“你不了解他,慢慢你就知道了。大家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关键是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他推崇“和而不同”,这是他与胡舒立“非黑即白”最大的区别。
他说“和而不同”是希望“那些成功的人彼此照看后脑勺。黄光裕出事就是因为没有人帮他照看后脑勺,有人说了他不听也不信。他没有重量级的好朋友,没有那些具备判断力、大智慧和成功经验积累的人提醒他”。
刘东华经营人脉的内在逻辑是“制定标准”。从最初的“企业如何健康、成功变强大”到“只有造就强大的理念才能造就中国”,再到“追究企业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追求成功、如何回馈社会”。
这些事他坚持做了20年,结果是“信任不断叠加”。
告别体制
2010年12月13日,刘东华向《经济日报》社提交了辞职报告。
12月17日,刘东华辞职的消息不胫而走。晨起打开手机、看着不断跳出来的祝福短信时,他想:“我要全力以赴去做新的尝试了。”
新的尝试,就是正和岛。他要打造“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此时,中企俱乐部入会费高达260万元。
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刘东华略微迟疑了一下,说:“如果《中国企业家》杂志能够转型,转企改制……但这不是我一个人、一个平台所能做到的。”
他彻底想清楚了两件事:一、全世界没有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平台是在传统媒体里面催生出来的。二、没有一家伟大的市场型公司是在体制里面孵化出来的。“现在我离开,一切都是干干净净。”
2012年5月,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李岷也离职了,她创办了个性化商业资讯网站——虎嗅网。谈起离职原因,李岷说:“可能《中国企业家》杂志领导层没有更大的野心和雄心去做一些突破和发展。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效益在递减。”在虎嗅网,李岷可以尝试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阅读习惯制作内容,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李岷的新公司在北京北四环,在一座商住两用居民楼里租了一个三室一厅,不到10名员工。她没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甚至没有办公桌,一个单间里专门放了张硬硬的折叠床。
跨越两道鸿沟
与大多数创业型公司相比较,刘东华的公司很阔绰。清华科技园创新大厦B座9层,走出电梯间,迎面一张宣传海报:将@岛进行到底。画里的两个男人,左侧是刘东华,右侧是黄丽陆。刘东华是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黄丽陆是正和岛总裁,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海报上贴了几张便利贴,写着“在一起”。
“正和岛”里有两种岛民:绿色岛民叫狮子,是企业家。蓝色岛民叫鹰,是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岛民们在网络地图上占地而居,互为邻居,可以进行发言、转发、浏览等操作,个人主页类似微博,岛民资料还会显示岛民性质、影响力、金币,及近邻。
考虑到企业家的阅读习惯,正和岛网页和手机报呈现的字体比正常的大了近一倍,还设置了语音、客服录音等无需打字的发言方式。
一位正和岛会员称:“最重要的是这个产品做出来了,内容可以更加精细。”这让他每天产生了登录的预期。
正和岛非常注重“分享”。在“热点、宏观、商业、人物、生活”各板块,每条内容首行都标注“推荐人”,主页右侧是“东华推荐”、“总编推荐”。线下读物《决策参考》更是需要推荐人写推荐理由和阅读笔记。2012年6月的《决策参考》推荐人包括吴敬琏、“国务院国资委某重要领导”、河南建业董事长胡葆森等人。
正和岛的互联网产品上线之前,许多人建议刘东华去挖人组建一个明星团队。“高于对方一倍的价格把人挖过来!”刘东华不干,他觉得起点太高有时并不见得是好事,尤其对一个创业平台。
从传统媒体人到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创业者,刘东华自己也承认:“至少是跨越两道鸿沟,我们也有点无知之勇。”
大佬们的担心
刘东华到底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他说他要在网络世界重建主流、标准、权威和核心,以及规则与秩序,这事儿太难了。“难不等于不需要,甚至越难越需要。”
李书福曾说他看不清楚刘东华想要的东西。刘东华当时就回应他:“你看不清楚太正常了。十几年前你刚做汽车的时候,这么传统的行业,谁能像你一样看得那么清楚啊?当时对你最高的评价就是书福精神可嘉,内心还觉得你是傻逼。”
有一次,刘东华与柳传志、马蔚华、王健林一起吃饭。柳传志说他也还是有点担心正和岛的模式。刘东华用惯有的大嗓门说:“柳总,您担心的事我一点都不担心。我担心的事,(在您看来)很简单,您可能不担心。”创办之初,刘东华担心的主要是团队建设、企业管理和平台成长速度,在他看来,都是“术的界面”。
从2011年12月29日试运行到正式开岛,正和岛的付费会员人数已有近千名。
2012年6月1日,正和岛正式开岛。柳传志、王健林、施正荣、李开复等明星企业家悉数到场。他们以“儿童节”为由,把儿时游戏都玩了一遍。刘东华站在舞台上激情澎湃、手舞足蹈。他语速太快、动作也太快,以致摄影师为他抓拍的很多照片,焦点都虚了。
刘东华想起开岛前,他与柳传志等人的一次饭局,柳传志边笑边说:“我也挺佩服东华的,还没正式开始就有那么多人已经交了钱上来了。”
为了参加开岛仪式,柳传志改变了已定的联想内部一个重要安排。“凡是我们的重要事情,不管是杂志社、俱乐部、正和岛,柳传志这个大贵人一直都会给我们站台。”刘东华对此很骄傲。
正和岛钱景
6月底,正和岛做第一期微访谈,嘉宾是万达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刘东华在提问中发现了一条寻人启事:“我是Robin(李彦宏),请王总给我回电话。”
刘东华马上告诉王、李二人:“大家通过我可以满足大大小小各种需求。”
正和岛的会员费标准是每年2万元,明年准备涨至3万元。“3万块钱年费对这个人群来讲太便宜了。我有手机报,有决策参考,有大量的线下活动,能随时随地在电脑和客户端上分享交流,还非常安全。”
刘东华刚到《中国企业家》杂志时,有一次跟企业家们聊天。企业家们都声称“挣钱应该是一个企业的最高追求”。刘东华心里很想反驳,但硬生生地忍住了。后来,他看了科林斯的著作《基业长青》,把自己乐坏了。他从书里得知,全球伟大公司的最高追求全是使命和价值观。
正和岛除了线上互动之外,还有很多线下活动,包括岛民互访、正和宴、正和岛夜话、正和营、正和局。“一方面一起去开会、出访、寻求机会;另外一方面,一起喝酒、聊天、打牌,那都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有用的和让你高兴的,这两件事是杂糅在一起的。”
在任何场合,刘东华总是那个发言最大声的人。“很多创业者都很内敛,他不是。他的企业家能力超过了传媒人特征。他与那些企业家有着精神内在化的联系。”与刘东华多有接触的一位人士称。
刘东华为企业家们打造了一个安全可信的、可以缔结真实关系的平台。他很自信:“他们怕什么,他们爱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肯定是最明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平台能让那些重量级的人物把手机号交给你,让你通过手机为他提供各种服务,只有在正和岛上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