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从小就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擅长吟诗作对,被人们称之为“神童”。这里仅撷取数例,即可窥见一斑。
(一)
北宋文学家王禹,在他7岁时的一天,随父亲赴宴,席间主人出了个上联,请客人作答:
鹦鹉能言难似凤;
在座的各人虽然大多是文人墨客,但此时却没有人能对上。正尴尬时,小小的王禹却大声地说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王禹刚说罢,厅堂里立刻爆发出一片喝彩声:“对得好!对得好!”
(二)
解缙是明代永乐年间翰林学士,六七岁时就能吟诗作对。
一次,父亲带解缙到江边洗澡,把脱下的衣服挂在老树上,出一上联云: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望着烟波浩涉的大江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即使作为解缙的父亲,也不能不惊叹自己幼年儿子的才华。
(三)
明代著名军事家于谦,七八岁时便能诗善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他与一个叫古春的和尚同行。和尚说:“咱俩对对子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吧。”小于谦说:“行啊!”于是,和尚出了个上联:
牛头喜得生龙角;
和尚借此取笑于谦长的像牛头。
于谦以“狗嘴”回敬了和尚: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放学回家后,要求母亲不要梳两个角的发髻了,因为和尚取笑了他的两个发髻。
第二天上学前,母亲给了于谦梳了三角形的发髻。上学路上他又遇见了吉春和尚。古春和尚见他头上梳成了三角形发髻,便又说出了一上联取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听后十分气愤,马上以下联反击:
一秃似锣槌。
此下联的意思是你古春和尚的秃头,像个打锣用的锣槌。古春和尚虽挨了骂,但他很佩服小于谦的文思敏捷,对答如流,自知理亏,羞愧地走开了。
(四)
梁启超10岁那年的一天,他随父入城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次日晨,在花园玩耐时见带露杏花很可爱,梁启超便随手折了一枝,藏在袖筒里。这一举动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到,碍于面子,没有当面责备他。进到厅堂坐下后,梁启超的父亲始终为儿子的举动而惴惴不安,想暗示儿子一番,便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对得妙,方可举箸,否则,只能在一旁为长辈们斟酒。”梁启超欣然应允。梁父略加思索,便出了个上联:
袖中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一惊,随后恍然大悟,知道父亲暗示自己,不免有些羞愧,因而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听了拍掌叫绝说:“好!好!让老夫也来考考坚侄。”说罢,吟出一上联:
推车出小陌;
梁启超皱了皱眉头,立刻对道:
策马入长安。
李兆镜又禁不住再一次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