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和练习

单元学习目标:

1、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

2、鉴赏小说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味不同的语言风格。

3、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4、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一、重点、难点概括

本文是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的境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阅读本文要注意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次运用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注意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尖锐批判的深刻意义。

 

二、经典题精析

1、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及临死前,外貌(尤其是眼神)有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着力写这些变化?

[精析]本文作者正是通过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反映了祥林嫂由一个贫苦善良的青年妇女最后沦为乞丐,直至悲惨死去的全过程,所以对祥林嫂每次眼神的变化进行仔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解析此题时,要注意将祥林嫂的每一点变化和她所遭受的重重打击与折磨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在此安排上的良苦用心。

[解答]描写祥林嫂的脸色: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还是青黄,第三次黄中带黑。

描写祥林嫂的脸颊:第一次是红色, 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是顺着眼,第二次是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第三次是眼珠间或一轮,仿佛木刻似的。

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发展的过程,第一次写出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第二次写出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她在遭到了致命的肉体与精神的打击之后,对生活已经彻底的绝望,变得麻木。

顺带提及的是:作者在这里首先描写的是祥林嫂去世之前的一段外貌,也就是说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首先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点评]本题主要是要让我们了解外貌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表达方面的作用。将三处描写在文中找出后,要仔细对三处描写的内容进行比对,找出其中变化的轨迹,进而体会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到的迫害,掌握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直至灵魂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完成本题时切忌孤立地对每次描写的内容来进行所谓的分析与鉴赏,那样就极有可能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2、文章中多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场景,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精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除了交代必要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认真思考冷漠的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体味作者将批判锋芒蕴藏在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之中的精巧安排。同时,通过分析要能认识到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也是随着她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而逐渐丰满起来的。17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解答]文中比较集中地描写祝福场景的有三处。

其一:“旧历的年底……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一段文字描写了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富人家要祝福,付出艰辛劳动的却是穷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而“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就说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统治依旧,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语段中的有些话看似有语病,如“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实则不然。如果我们能够联系文中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体会到这句话是有深刻的意义的,那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由此可见,这段关于祝福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环境。同时,作者关于新年气氛的渲染,也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

其二:鲁四老爷家祝福场景的描写。这次祝福是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之后。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依旧不让“伤风败俗”的祥林嫂插手,她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表面上看,是使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实质是让祥林嫂苦苦以求的生前免受侮辱,身后免受痛苦的企望彻底的破灭了。鲁四老爷的这一举动也把祥林嫂进一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在此,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其三:结尾一段“我给……豫备无限的幸福”。这段描写中将祥林嫂的惨死与人们祝福的盛况构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社会杀人和吃人的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这一情节还呼应开头,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点评]对环境描写在作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常常容易走入空泛教条的所谓套路,诸如“烘托气氛,深化主题”之类。如果仅仅是罗列了这样的一些所谓的“理论”,没有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那么我们是很难对作者的用心有很准确的体会的,同时我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全面、深入。

3、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失子之痛后又一次来到鲁镇,鲁迅先生不吝笔墨地让其反复絮叨着那起始人觉新奇,最末令人生厌的故事:“我真傻,真的,我不知道……”,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精析]解答本题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予以考虑:一是祥林嫂的行为所反应出的她在再到鲁镇之后自身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二是她的这种行为所激起的鲁镇人们的反应。

[解答]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有二。

第一:为了表达祥林嫂内心的痛苦麻木和无奈。当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来到鲁镇之后,“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反复讲述着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的规则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现如今家是无从谈起了,丈夫死了,最后连寄托着她全部希望的儿子也葬身狼腹。她此刻只有用不断重复絮叨自己的悲惨际遇这种近乎麻木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痛苦。17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第二:为了 揭露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们思想的麻木和人际关系(情感)的冷漠。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掉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上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引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其实,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在这些看客与听众的内心之中,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周围人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他们在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的故事,他们在鉴赏别人痛苦的过程中,也在鉴赏着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他们又在“叹息”和“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之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同时还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种情感与行为方式上的麻木和混沌,实质是一种人性的残忍。

[点评]答题时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去关注祥林嫂这种行为所表现出的自身精神状态,而忽视了鲁镇人对她这些行为的态度,这一方面的疏忽和缺失将会导致我们对作品主题理解的不深入。

4、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品德在祥林嫂的身上同样体现的很充分,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祥林嫂同样做出了自己的抗争,她做出了哪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抗争?我们应如何看待祥林嫂的这些反抗?

[精析]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她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这些在文中我们是不难找到的。问题是我们要对这些反抗进行具体的分析,看一看她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在反抗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这样我们的分析和评价就有可能更加公正和客观一些。

[解答]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农村妇女,她平身最大的愿望就是靠自己的双手,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活得体面一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在落得“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之后,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也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出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抗争。对于现世的悲苦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奋斗。

她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着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尽管这一切的苦熬与反抗都无济于事,但也时时显示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17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但是祥林嫂的所谓抗争与反抗又是有局限的,从积极的方面说,它是祥林嫂不愿任人摆布,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当然是符合礼教道德的——生活的表现。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的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点评]设置本题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绝对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这一人物自身性格,要学会用历史的和辨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祥林嫂的反抗行为,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5、祥林嫂的一生命运悲惨,生活中屡遭不幸,面对她所经历的这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丁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假若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一个人祥林嫂也许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是写封建制度吃人,只要是封建制度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没有出路”。你如何理解丁玲的这番话?

[精析]解答本题时我们不妨调动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在已经接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我们是有比较深的体会的。在《祝福》这出悲剧中,许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都充当了“杀手”的角色,丁玲的这段话实际上为我们解答本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解答]首先看鲁四老爷,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但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认为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罪恶,并因此害怕她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贫困而死,他还要骂一声“谬种”。

再来看看鲁镇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那是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将祥林嫂卖掉,小叔子更是为了自己,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对于她儿子被狼吃掉的悲惨遭遇,鲁镇的男人们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开了”,女人们到是“陪出许多眼泪来”,还算有些同情心,但随后许多老女人“特意寻来”,听完故事“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的头痛了”;对于祥林嫂因为抗婚而留在头上的疤痕,柳妈将其当作新鲜故事广泛传播并引为笑谈;对于祥林嫂的死,就连鲁四家中和祥林嫂朝夕相处过的短工都很“淡然”,“我”开始有些“惊惶”,“随后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丁玲的这段评述,深刻地参悟了鲁迅先生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叙写当中所蕴涵的深意。中国两前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冷漠。祥林嫂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17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点评]完成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鲁迅刻画鲁镇的那些人们对祥林嫂态度的用意。鲁镇的那些老女人们并不是真正的同情祥林嫂,她们只是将她的悲惨故事当作自己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在文中,鲁迅先生固然表现了对民众冷漠、麻木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应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三、题海集锦

(一)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间或 (jiàn)  形骸  (hái)    炮烙  (pào)  朱拓  (tà)

b、镯子 (zhú)   怪讶  (yà)  搭讪  (shàn)  呜咽  (yè) 

c、监生 (jiàn)  正月  (zhēng)  草窠  (kē)  赎罪  (shú) 

d、谬种 (miào)  恐吓  (xià)  蹙缩  (cù)  诡秘  (m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蹒  跚     倔  强     脸  颊       鄙   薄

b、钝  响     驯  熟     窈  陷       悚   然

c、桌  帏     淘  箩     歆  享       咀   嚼

d、踌  躇     尘  芥     烟  霭       寒   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更事的勇敢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怨恨集中的所在,这里指埋怨的对象)

b、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盈,满;沸,温水。)

c、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d、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终止了。(一种隐晦的语言,让人听后觉得不甚明确,不很明了的语言。)

4、依次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98年高考题)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17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意见。

b、随着门将刘云飞的一蹴而就,中国队以5:4艰难战胜了伊朗队,跻身亚洲杯的决赛,这让中国足坛掌门人阎世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c、对人民的好警察刘长琴英雄事迹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中国公安队伍的希望,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d、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对爱滋病患者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爱莫能助了。

6、选出与原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已年过50,对于演员来说年龄是大了些,可是                。

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因而思考教育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b、要是一部作品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c、这部电影在塑造蜘蛛侠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十分可贵的。

d、当个体利益受到无礼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法律,切不可采取过激行为私自解决。

(二)        课文精段赏读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a

①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    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      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7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②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淡然:                    尘芥堆:                        

谬种:                    百无聊赖:                         

2、文章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为:

                                                             

3、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正确含义是:

    ①                                                                                 

                                                                              。17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②                                                                                    

                                                                           。

4、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时,说:“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结合课文说说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并据此分析鲁四老爷的性格。

答:                                                                                     

                                                                                        

                                                                                             17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5、对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冬夜的沉寂,烘托“我”内心的孤寂和沉重。

b、冬夜的景象显示出鲁镇自然环境的沉寂和社会环境的阴冷。

c、冬夜的景象象征着当时鲁镇的人们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

d、以冬夜的沉寂显示祥林嫂的死无足轻重,鲁镇人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6、仔细阅读“我”和短工的一段对话,请问:作者在此详细叙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

b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17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1、文中四个方框内应加注的标点符号为:

                                                                       

2、将“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变式句改为常式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差别。

改句:                                                                            

                                         。

表达效果比较:                                                                     17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3、选段的第一小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的?这段外貌描写对展示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

4、祥林嫂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对魂灵、鬼神的有无产生了疑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7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