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乡愁诗两首

初三语文《送别诗三首》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乡愁诗两首》《送别诗三首》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岑参céns hēn   相逢féng          怯qiè        歧路qí       曛xūn浥yì                朝雨zhāo         城阙què    宦游huàn   2. 词语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路漫漫:路途遥远迷漫。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龙钟:淋漓。 相逢:相遇。 传语:托你捎个口信。 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怯:畏缩,提心吊胆。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对县尉的敬称。 之任:赴任。 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城阙:阙,帝王宫门前的望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辅:护卫。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秦国发源地。 风烟:指自然景色。 五津:指五个渡口。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比邻:近邻。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 儿女:这里指年轻人。 沾巾:沾湿衣服。 董大:高适的友人。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 排行第一, 故称。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3. 作者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有《岑嘉州诗集》。岑参曾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第二次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岑参的想象力丰富,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岑参以边塞诗著称。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诗人。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结交。有《高常侍集》。(二)阅读能力目标 1. 感受诗中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 2.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具体细致地写景状物,特别是比喻的巧妙设计。 (四)思想教育 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 三. 教师建议 《乡愁诗两首》 《逢入京使》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渡汉江》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居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 《送别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诗歌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别董大》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 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 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5页,当前第112345四. 课文讲解

《乡愁诗两首》 (一)文章主旨 《逢入京使》诗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此诗抒发了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及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渡汉江》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二)文章思路 《逢入京使》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渡汉江》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残酷的现实。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急切的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三)重点语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分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虽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分析  作者贬居岭外,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四)写作特点《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语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游子深厚的思乡之情。开头两句以“路漫漫”,写离乡之远;以泪湿双袖,写思乡之悲,都极真切深挚。后两句写遇到入京人,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渡汉江》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苦闷的感情。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送别诗三首》 (一)文章主旨 《送元二使安西》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别董大》这是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表明了作者与董大友情之真挚, 也反映出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二)文章思路 《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起兴。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知己难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一句写长安的形势,也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写要去的地方—蜀州。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诗人的直接议论。第三、四句写眼前之情,是说在京、之蜀,离别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为之任蜀地就满怀愁绪。“与君”、“同是”两句,写得恳挚、亲切,十分感人。 《别董大》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5页,当前第2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