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ABC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

  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    扬子江 黄河

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浩浩荡荡

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    民族生命进程

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土地的誓言

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课2页,当前第112

  创意说明: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 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一词)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2页,当前第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