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物 >

马识途--基于平实,走出平凡

告别家园,走出三峡

1915年1月,马识途出生在忠县石宝乡坪山坝马家大院的一个书香世家。此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1931年,马识途初中毕业后,告别了家人,从石宝寨搭上木船,到万县赶考,随后顺江而下,到文化古城北平,去找寻新的生活道路……

启蒙思想,投身学运

经过路途的几番周折,马识途与同乡来到了北平,并考取平大(北平大学)附中。在校读书期间,马识途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开放思想,主编壁报《火车头》,与同学探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排演俄国话剧《白茶》。两年的学习时光,使马识途耳濡目染受到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并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道路。

革命洗礼,光荣入党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灭亡中国。8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入上海,战火迅即波及整个江南。马识途与八九个进步同学(其中就有机械系的同学刘惠馨)组织了一个农村服务团,到南京近郊晓庄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意图领导群众上大茅山打游击。通过近三个月的工作,马识途逐步摸索到一些做群众工作的办法,特别对附近农民和采石场的工人进行抗日宣传后,激发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当时南京的党组织派党员来参加活动,并培养马识途和刘惠馨二人入党。1938年3月,马识途在钱瑛、方毅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积蓄力量,韬光养晦

1941年7月,马识途到乐山报考了四川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均被录取。昆明由云南军阀龙云统治,更利于隐蔽,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水平全国最高,他决定去昆明就读。

1941年10月下旬,马识途来到西南联大报到,成为文学院外国文学系的一名新生。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马识途在自由的学术天地里寻找革命的火种,坚信“石头在,火是不灭的”的鲁迅箴言。1941年12月,日本空袭美国海军珍珠港事件发生不久,日军攻占香港,国民党在港要人孔祥熙的家属霸占飞机,连洋狗都运回重庆,而许多重要教授文化人均未能坐飞机撤出,陷入险境。西南联大同学闻讯,愤起抗议,形成“讨孔运动”。马识途与齐亮、吴国衔等1000多名同学上街游行“讨孔”。

1943年初夏,云南省工委决定马识途与何功楷、齐亮组建一个党支部,并由马识途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建立不久,省工委书记郑伯克即时向支部传达了中央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由马识途组织对照《新华日报》有关文章进行整风学习,着重总结“讨孔”运动的经验教训。马识途深入贯彻中央的“长期埋伏,精干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和“勤学、勤业、勤交友”的三勤方针,和已结交好的少数同学,用两三年深入细致的工作,团结了更多的进步同学和老师,建立了党的外围青年组织“民青”(民主青年同盟),形成了号称“民主堡垒”的坚实群众基础。

终于在1944年全国民主高潮到来之际,马识途和进步同学通过“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文艺座谈会,将昆明的学生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12月,在昆明爆发了有名的“一二·一”学生抗暴运动,波及全国大后方,推动了蒋管区的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945年8月15日,在马识途等有识之士的共产党人的顽强奋斗之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胜利。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识途就已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解放后,马识途一直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十分繁忙,无暇从事文学创作,直到1959年在沙汀、张光年等大作家的催动下,才又开始发表作品。写的大多是革命文学,记叙地下革命斗争,而且一发而不可止。

此后,他先后写出了《老三姐》、《回来了》、《找红军》《夜谭十记》等十分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识途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关注社会,忧国忧民,尽可能奉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