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是二级价格歧视。
首先明确一点,时间和金钱的换算比例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平常没活动的时候,大家去淘宝购物,按照正常的流程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这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因为有的人的时间贵一些(他省下来这些时间可以做一些创造收益的事情),有的人的时间便宜一些(省下来也产生不了太多的收益),并且时间比较便宜的用戶购买力相对低一些。
平常,商家没法区分一个个ID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只知道他们“买了”,但其实还有一大批人在买和不买边缘纠结着,“再便宜一点儿就好了”,如果商家明确地知道这些人,他们愿意提供稍微低一点儿的价格卖出去,但是苦于两点:商家不知道具体哪些人“想买没有买”,商家也无法单独提供更低的价格,否则所有人都会声称自己是属于“便宜一点儿就买了”的类型,所以商家必须统一降价,那么商家将在购买欲望旺盛的客户那里损失一大笔收入。
那么双十一来了,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契机区分这两种消费者。商家可以通过设定一个足够长的等待时间(或者足够复杂的机制,不论如何,就是要让消费者购物变得麻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愿意用这种麻烦、耗时的方法购物。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这种耗时的方法,那么这个消费者就是属于时间不太金贵的消费者,那么我可以降低一些价格,而消费者如果不等待,不凑双十一的热闹,那么这个人显然就是时间金贵的消费者,商家可以原价卖给他们,避免了统一降价的损失。
这样商家在扩大自己用户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了对高级消费者也降价的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不对称信息下的庇护,也就是通过一个机制,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实显示出自己的类型。
二级价格歧视,一般来说是对社会福利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双十一的出现基本上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回到你的问题,是不是不买就亏了?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无论你买不买,你都不会亏的,如果你不买,说明你是第一类消费者,第一类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如果你买了,说明你是第二类消费者,那么第二类消费者在双十一确实倾向于扩大消费。
当然,如果你的偏好折现不是理性的,那么亏或不亏都有可能,那就是行为经济学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