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社会 >

当谈论道德时

道德需要讨论吗?道德不就是社会公理吗?

其实,道德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非理性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性偏好。

首先,來看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轨道上有5个人,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你控制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从1967年被提出后,就被伦理学家反复争论。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此可见,当人身处极端环境的时候,并不存在能让所有人认同的道德公理。

道德不是由理性,而是由感性主导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出20个道德困境的选择题,在被试者做判断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人在做道德判断时,大脑负责情感活动的区域比平时更活跃。

可能你还不相信上面实验的结论,那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中看到一个行为,虽然能明确地判断它不对,但要你说出为什么不对,却又一时半会儿说不出来,只好辩解“我知道它错,只是想不出理由”。

更颠覆的是,道德不光不理性,还存在“个人口味”。就像“甜咸之争”一样,无关对错,只有个人偏好。有6个方面,会影响人的“道德口味”,分别是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自由。

人们对各方面的敏感度不一样,就会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产生分歧。比如,动物保护者们提倡素食主义,就是他们道德中的“关爱”被触动;而有些人对“关爱”不太敏感,就不太赞同这种做法。面对这种分歧,先别着急辩论和指责。

那是什么造成了道德的不同“口味”呢?除了后天环境、教养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个因素出人意料——基因差异。

科学家分析了一万个人的DNA,发现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在基因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自由主义者的基因,会使他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会刺激人们寻找更多的新奇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判断天生就不是理性的。

道德不仅是个人选择,很多时候还是群体的选择。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群体的道德是理性的吗?举个例子,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提出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企业倡导的道德标准。

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当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面对社会时,价值观就是企业的“口味”,是基于偏好的选择;而在企业内部,当面对员工个体时,企业价值观就更像是在众多个体的道德选择中,寻求一个公认的“最大公约数”,不是强制要求,却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方法。

为什么要寻找群体内的“最大公约数”?两个原因:首先,它能降低群体内的沟通成本,使沟通更加便捷;其次,它能提升群体的凝聚力,触发合作的“蜂巢开关”——让内部成员像蜜蜂一样高效合作,为群体目标拼尽全力,从而提高群体的整体实力。

企业管理的最高目的,就是打开这个“蜂巢开关”,让整体迸发出最强的实力。

道德能凝聚人心,但它也有缺点——让人在群体中变得盲目。而且,在道德问题上的固执,会让分歧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