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月前开始,和同龄人聊天,“基金”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也开始购买基金,在一片红红绿绿、浮浮沉沉的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亲身体验着“搞钱”的刺激,也在潮水退去的时候,切身感受到了资本的寒意。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刚进入基金市场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不过只投了两三万,账面上的钱就每天几百几百地增长。我看着喜庆的红色的浮盈数字,内心窃喜的同时又暗自懊悔:如果当初早点开始买,或者咬咬牙再多买一些,挣的岂止是几顿火锅钱?
但潮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接着便猛然掉头浩荡而去。春节假期结束,一泻千里的跌势便开启了。一连七个交易日,我的账户盈利不断萎缩,每天上千元的亏损,终于几乎将前期积累的利润吃光啃净,到后面甚至开始波及本金。
市场刚开始下跌时,我还挺淡定,信心满满地“逢低买入”,将年前到账的一部分年终奖也投入进来。直到下跌开始变得看不到尽头、各类唱空市场的舆论层出不穷、基金经理所说的“最困难的时刻”始终没有过去,我也开始变得紧张不安、焦虑难耐。每个交易日开市,不论在工作与否,我总忍不住打开基金交易软件,刷新着屏幕上闪动变化的数字,心情随着它们起起伏伏。
其实左右不过是那么一点钱,我问自己:这真的值得吗?
于是,在市场终于迎来一小波反弹的第一天,我做了一个看起来不明智,但内心又觉得非做不可的决定——卖出了大部分的产品,只留下两只金额不太高,并且长期看好的基金。在确认卖出的那一刻,我莫名地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像斩断情丝,决绝地结束一段苟延残喘的不健康的恋爱关系,是有那么一點痛,但更多的是放下后的舒爽、释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能够不再为情所困的期待。
从基金市场中抽离出来后,我开始自我反思,并审视身边人的投资行为。在我看来,年轻人热衷购买基金,并在这次狂潮中“跑步入场”,背后是整代人对财富贬值的焦虑。与父辈信仰攒钱,并通过攒钱购置了房屋、完成了子女养育不同,我们这辈人很早就意识到,工资上涨往往跑不赢通货膨胀,手中的现金若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手段,就会面临贬值。城市高企的房价、水涨船高的教育成本,也让年轻人愈发渴望实现财富稳定增长。
因此,这两年收益率诱人的基金产品自然进入了年轻大众的视野。而对基金的狂热、对明星经理的崇拜,又恰恰说明大部分年轻人都有一个除焦虑以外的致命缺陷——懒惰。投资是很专业的事,支撑理性投资行为的应当是翔实缜密的数据报表、扎实深入的研究,这需要兴趣、能力和一些运气。购买基金则省下了复杂烦琐的研究过程,门槛低,省时省力。
购买基金讲究的是长期性,过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注定以亏损收场。但焦虑与懒惰,导致身边大部分像我一样的新晋投机者,很难真正做“时间的朋友”。由于懒惰,我们对投资和市场一无所知,往往会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市场一片人声鼎沸之时一头扎进来,短期内很可能会亏损。面对亏损,心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贪婪、焦虑等情绪,又常常诱使我们做出愚蠢、盲目、短视的投资决策。
如今,我仅仅将存款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基金,其余的都买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面对涨跌也不再患得患失。对于我个人而言,在能理解资本市场运行逻辑以前,将盯着屏幕数字的时间投入工作当中,是确定性更强,回报率更高的投资选择。毕竟我永远无法左右资本市场,却有更多的把握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