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在生一种病,这几乎是全球所有大城市都在生的一种病——“越来越像综合征”。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纽约时一个乌克兰姑娘对我说的这段话:“你来自中国,中国很好,我去年去了上海,在那里我看见了未来,看见了什么是未来城市的样子。”我记得听完这段话,我望了望曼哈顿周围的高楼,或许,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曾经就是这个世界的未来。“纽约很像是以前的上海。”那个姑娘补了一刀。“或者说,上海像现在的纽约。”我的这刀砍下之后,两个国际大都市都变得血淋淋。这里的“像”指的是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整体气质。无论谁像谁,反正是像了。
纽约的曼哈顿是一个会让人脖子疼的区域。高楼太多,走在街道上,前面是车水马龙,头顶上是一水长条形的天。高楼的狂欢,摩天大楼的聚会,现代建筑的博物馆,现代大都市们不管是谁跟谁,反正是一样了。
纽约是不能代表典型美国文化的。如果用城市和乡村这样的对立来做比喻的话,美国更像是一个大乡村,但纽约是一个享有国际盛名的大城市。这样的对比让很多人都可以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旁人:“如果你只去过纽约,而没有去过美国的其他城市,那么你不算去过美国。”因为在美国,更多的房子只有最多三层,更多的人平时不会穿着时髦的西装,更多的公司会批准更多的假期,更多的职员每天不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更多的家庭会常常团聚在一起,更多的绿地不会被框在高楼里。
在纽约和朋友聊起北京的生活,我说起北京人的忙碌:很多人过着上班—下班—健身—吃饭—睡觉—再上班这种类似“没有生活”的生活;压力大、工资不够用、努力往上钻、拿命当钱花……只听那个纽约的朋友淡淡回应了一句:“纽约也一样。”
这里的“一样”是指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方式。无论谁和谁一样,反正是一样了。
我想起很多外国人在说到中国时所指的“中国”,他们或许看到的是黄浦江切割出来的,在浦东高楼的玻璃中所反射出的摩登的中國,或许是在北京的轴线上,从天坛到天安门到故宫到奥林匹克公园这条线上纵横的瑰丽的中国,也或许是香港越来越窄的维多利亚港上的繁华的中国。这样的中国,要论城市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总体上和纽约、巴黎、伦敦都很像,但它们并非中国的全部。
走过了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巴塞罗那、芝加哥之后,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我不再认为去过这些城市就等于去过它们所在的国家,反而觉得这些城市都加入了一个统一管理的“国际城市俱乐部”,执行着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它们飞起来了,成了国际大都市,却离自己国家的风情与文化越来越远。
可惜了,它们原本不应这样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