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拒绝客人进门就是让客人吃闭门羹。那么,闭门羹到底是一种什么羹呢?
“闭门羹”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凤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多年轻男子慕名前来拜访,希望能与她成为朋友,可是很难见到她。原来,史凤会客前要求客人先献上一首诗,她若看中诗文,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未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转地拒绝会见。
时间长了,来访的客人只要见到门前的羹,就心领神会,主动告辞。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种羹称为“闭门羹”。久而久之,“闭门羹”就成了拒绝的代名词。
那么,闭门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食物呢?据说,史凤家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做成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食材,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史凤没想到的是,有不知趣的人吃了这种羹后,觉得味道不错,便常来品尝,甚至还有一些人专门慕名来尝闭门羹。
羹最早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人们把凡是用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的有浓汁的食物都称为羹,如我们吃的粟米羹、玉米羹、蓮子羹等。
如今,闭门羹还是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呢!很多人为了吃到正宗的闭门羹,专门大老远来到安徽沿江一带。
以羹待客要比直言相拒婉转客气很多,只可惜流传到现在,人们拒客的时候只有闭门,而没有美味四溢的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