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一篇《纽约时报》关于韩国的补习学校的文章。文章里说:“对一个有抱负的韩国青年来说,高考的结果不是成就他,就是毁了他。”一位母亲补充道:“在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可以决定一个人70%~80%的未来。”
现在还有人抱着这么过时的观点,真是令人震惊。比起25年前,美国人的生活道路似乎更少地被学历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工作表现。你读了哪个大学还是有影响的,但不那么重要了。
美国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想想,到底学历制度的目的何在。从功能上来说,它们是一种用来预言效能的方法。如果你能够衡量实际的工作效能,你就不需要学历了。
那为什么会演变出学历制度呢?想想学历证书最早是在什么样的地方出现的:为大机构选择候选人。在大机构中,个人的表现是很难衡量的。而越难衡量,预测表现的重要性就越高。
但是这种方式在小公司里不会奏效。即使学历很高,如果你的工作表现配不上学历,公司很快就会破产,员工就会四散。在一个小公司的世界里,效能是所有人关注的一切。为创业公司招募员工的人不会在意你是否从大学毕业,更不用说从哪一个了。他们只关注你能做什么。几十年前,美国经济由几家大公司主宰。在那样的环境下,实现雄心的途径就是加入其中一家,然后往上爬。所以在那时学历很重要。
而在今天,如果一个组织能够既迅速又经济地鉴别出新招募者的效能,就没有必要再去检查他们的学历了。小组织可以先来者不拒,再把好的人留下来。所以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一个社会有越多越小的组织,就越不会那么在意学历。
在美国是什么使小机构取得成功呢?因为小机构可以比大机构更快地想出新主意,而且新主意越来越宝贵。
创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科技开始发展得太快,大企业再也没办法捂住盖子不让小企业出头了。所以美国产生了一种现在看起来显而易见的原则:按市场标准给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付酬,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相应的高绩效。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从笼罩着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时间的停滞中一飞冲天。这其中有关联么?我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有这种感觉。当时有巨大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一个国家如果想获得竞争力,就应当关心国内出现的创业公司的数量,应当问自己一个问题: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是否能够按照市场水平取得体面的工作报酬?
我们需要的就是在经济中建立几个按绩效付酬的滩头阵地。衡量标准会像火一般迅速传播。如果聪明努力的年轻人通过建立自己的公司,可以比给现有的公司打工挣得更多,现有的公司就只好付给他们更多,以便保住员工。这样,市场标准就会渗透进每个机构,包括政府。
没有人喜欢权力在代际间的私相授受,不管左翼还是右翼。但比起左翼不得不依赖的学历主义,右翼偏爱的市场力量已经证明它更能对权力起阻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