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没有道理可讲的事情之一,就是流行了。比如,流行性感冒,不管你喜不喜欢,说来就来,而且回回都变,这次叫非典,下次叫禽流感,再又是猪流感。叫猪流感,其实猪没事,戴着口罩的都是人。
什么流行,什么不流行,说不清。记得我们上大学那阵儿,刚改革开放,流行穿喇叭裤,校园里不仅一条条喇叭裤在马路上扫地,而且还有人贴出大字报:“喇叭裤万岁”。那时候,人们不知道流行时尚是怎么一回事,喜欢了就“万岁!”凡是“万岁”的东西,其实是老古董,跟流行不搭界。流行的东西,绝不能“万岁”,“半岁”就不错了,因为一换季,新品就要上市。看明白了流行,也就能了解流言。如今是信息时代,传媒时代,换个说法,也是流言时代。信息时代是讲在这个时代人们重视信息而且信息就是资源。传媒时代是讲在这个时代能传递信息的媒体有支配和左右社会的力量。流言时代就是讲,人们将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体系里生活,人们必须学会面对流言——面对各种各样的评价体系。
流言作为一种评价体系来认识它,应该是非典型性非传统的评价体系——请注意,我们是在传媒和信息时代这个背景上来讲流言。
举例来讲,正面的评价,过去人们不认为是流言,流言总是与飞语联系在一起,无中生有,是不实之词。但现在常常是正面场所的正面评价,才不可当真。比方说,以下几类场合好话就不可当真:追悼会、总结会、研讨会及广告发布会。追悼会在过去算最正式的评价,老话叫“盖棺论定”。现在的殡仪馆里专有一种“主持人”,哭唱悼词。亲友告别仪式开始前三分钟,他来到死者遗体前,找到亲属,三言两句问清年龄、职业、有无子女,马上就开始拖着长音,把能用到死人身上的好词尽数吐出。五分钟后唱毕,让家属在“主持人费用单”上签字,然后到下个场合继续去唱颂死者。见过几回这种场景后,我对悼词的神圣感遭到了严重打击。联想到我们常常为了悼词上的一个词汇发生争执,“杰出”还是“优秀”?“革命者”还是“革命家”?呜呼,见过殡仪馆的口吐莲花,火葬场的过眼烟云,还争什么白纸黑字?与之相比,总结会与研讨会及发布会,好话尽管说,也尽管听,但千万别认真。追悼会是为对得起死人说好话,后两种会就是为对得起活人说好话。总结和研讨都是事情阶段性的一个仪式,仪式上要说话,主要说好话,因为“好”才可能“了”,明白这一点,又要节省成本,套话废话在所难免,彼此相仿的好话在各种会议上飞来飞去,自然也是一种流言。
对于流言,人们更为注意的是它对人和事的负面评价。流言也是一种舆论,采风之风,口碑之碑,都与此有关,不可一概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流言也是一种消极舆论,在某些领域,如文艺圈,流言就是一种恶俗和公害。文人相轻,放浪言行,党同伐异,争名逐利,这些不正风气都会助长流言的疯长。身处文艺圈江湖,我曾不胜其扰,后来渐渐悟其得失,也就坦然了。凡是不能摆到桌面上的流言,无论源自何方神圣,一概不予理睬。至于文人间的飞短流长,加上好事者又喜欢在媒体上炒作,一会儿弄个什么榜,一会儿弄个什么事件(其实90%不算个事),流言飞来飞去,就会把污水溅到你身上。前天传你是后台,今天传你是参与者,浊者清者,自己明白。流言就是“社会流感”:一是对过敏者有伤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二是再厉害的流言都不会“万岁”,流言短命,这是流言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