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社会 >

死人不会说话

“幸存者偏差”,又叫“死人不会说话”。这个概念也许重要到能够影响你的很多重大决策,并使你不容易被忽悠。

首先,你不妨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拥有李嘉诚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能像他一样有钱?

2。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巴菲特的,炒股是否就能无往而不利?

3。如果乔布斯复生,但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是否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

我相信大部分人平时都想得到这些人的“超能力”,但如果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他们会想一想,然后说,嗯,那可不一定。

无数人在商海中搏杀,以上几位无疑是最顶尖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成功学的书籍,知道他们拥有高瞻远瞩的世界观,拥有独特迷人的性格,还拥有许多卓尔不凡的能力。

商业的旋涡里凶险异常,死在里面的不计其数,李嘉诚等是少有的幸存者,如何解释幸存者是他们而不是别人呢?我们都想将他们的成功复制在自己身上,于是就从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研究,恨不得连上厕所看不看报纸也作为重要的观察素材。

由于人与人之间终究不可能完全相同,于是我们就得出结论:看,怪不得我成不了他,原来他每天回家都要刷一遍鞋子,如此注重细节,真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可想而知他在事业上肯定能做到尽善尽美。

这就是我们的“幸存者偏差”,我们都倾向于在幸存者身上寻找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每一位幸存者都绝非偶然,不然就无法解释“幸存者为何不能是我”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存在这个偏差,是由于我们经常会想当然地选择样本。如果10万人里可以产生一位商业领袖,那么随着群体的不断扩大,商业领袖的数量肯定会随之而增多,至于是什么让他们成为领袖,我们应该将焦点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关注这些幸存的个体。那样,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成千上万拥有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特质的人,但是他们穷困潦倒,也看不出一点点能成功的影子。

人们的关注点永远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却忽略了上万倍的没被选中的失败者。

“幸存者偏差”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当你或你的亲人得病之时,是不是经常会有人适时出现,一本正经地推荐给你一些非正规医院的老中医或者偏方?不止推荐,还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这个绝对有用,我家的谁谁谁就是这么被治好的。

在我小的时候,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家中谁得了病,总有一大帮人热情地来推荐,每个人只笃信自己介绍的那个大师或那剂偏方。但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两次有人痊愈了,第二次去也都不灵了。然而,深信的人依旧深信不疑。

为何这种“祖传偏方”基本都不靠谱呢?很简单,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它就不会只是偏方了。

为何在这一点上,“幸存者偏差”表现得比较明显呢?也很简单,因为对于偏方,我们的期待值总是较低的。事实上,我们对医院的信赖度还是较高的,我们默认医院的治疗是100分,如果它的治疗效果最后是90分,你就会很不满意,认为这家医院不行;但对于偏方就不一样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心理预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它达到了50分,你对它的疗效就会非常满意,且很容易认为它对所有人都有效。

“死人不会说话”——只有治好的人才认为自己找到了救星,并且印象深刻,乃至于费力地主动宣传。更多没被治好的人会转向下一位“神医”,并将当下这位快速遗忘,他们是一群数量庞大的“沉默者”,因此,除非某位“神医”或“某个方子”一个人都治不好,否则,他(它)总会受到追捧。

在很多事情上,由于我们将规避危险的条件人为地放大,就容易暂时性地丢失理性,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记得“马航MH370”事件发生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持续了好几个月,我妈本来打算去云南的都不敢去了,说坐飞机实在太危险了,飞着飞着就没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即便你是一位每天都要坐一趟飞机的“空中飞人”,也需要上万年才会遇到一次重大事故。现在很多人已经逐渐明白了飞机的安全性,但他们还是认为,虽然飞机的事故率极低,但一旦出事就无法幸免,这同样是掉入了陷阱之中,事实上,飞机失事后乘客的生还率在90%以上,这可能会颠覆你的三观,但这是事实。

类似的还有地沟油、黑心作坊、国产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我听到许多人都在感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能吃了。但你得明白,这些并不足以成为普遍现象。因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媒体是没有兴趣报道的,因此,见诸报端或荧屏的事情一定是个案。

“死人不会说话”——车祸死个人太正常,如果不是有其他料,媒体不会报道;食品吃了没事太正常,媒体不会报道;大桥能正常使用太正常,媒体也不会报道。

最近10年,选秀一直是歌手孵化的最大阵地,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四处参加选秀,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像那些前辈一样功成名就。这种精神绝对是值得鼓励的,但你得清楚一件事情——哪怕选秀孵化了再多的歌手,“死”在你前面的比你有才又努力的“前辈”依然是多得超乎你的想象。

任贤齐,当年凭借一首《心太软》红遍大江南北。据他本人透露,当年寄给唱片公司几十首作品,《心太软》也是其中之一。唱片公司在审核的时候,本来已经将这首歌“丢进垃圾桶”,但由于最后没有找到心仪的歌曲,在回去翻找的时候翻出了这颗“遗珠”。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你可以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之类冠冕堂皇的话,但事实是,有成百上千的“任贤齐”现在早已远离“歌手”这个职业,他们可能正开着一家小店,也可能正在工地搬砖。当你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你终究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就算你再有天赋、再努力,你的作品也不会刚好被找“遗珠”的唱片公司所青睐。

最后,以2000多年前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讲的故事结尾:有人给一位无神论者看一幅画,画上是一群正在祈祷的人。他告诉无神论者,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无神论者淡淡地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因为,“死人不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