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社会 >

“耍熊”的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

“耍熊”本是长辈对顽皮孩子的戏称。但时下,家长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的“耍熊”的孩子,却让许多人头痛不已。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5817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1%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常见“耍熊”的孩子,84。9%的受访者直言,为“耍熊”的孩子而头痛过。

家住天津海滨新区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所住的单元楼里就有个“耍熊”的孩子。刘阿姨说,那孩子从小特别顽皮,各家的对联没贴几天就被他全部撕光;门口腌酸菜的缸里常有他扔的废纸;来串门时也从不问好,甚至不经允许就翻箱倒柜。时间长了,邻居们都有意躲避。“我们和他家是老邻居了,有时候聊起来会善意提一下,可他家大人很少真正严厉管教,那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李易的公司位于上海静安区,他平时坐地铁上班。“我真是烦死那些大呼小叫、不懂规矩的小孩了。”李易说,地铁上本来就人多拥挤容易心烦,但偏偏有些孩子上蹿下跳,踩座位的、“练吊环”的,这要是在家也许透着天真可爱,但在公共场合绝对是面目可憎。而孩子的家长无动于衷,甚至放纵。“我见到最夸张的,是家长帮着小孩在地铁上大小便,这种旁若无人的‘淡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难道小孩在家里也可以这样‘随便’吗?”

调查中,受访者列出了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耍熊”的孩子的行为,比如“自私骄纵、不听管教”(39。6%)、“不经允许触碰私人物品”(19。9%)、“错不知错、胡搅蛮缠”(16。7%)、“不守规矩、言行不当”(12。1%)、“严肃场合大声吵闹”(8。6%)等。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成员、知名心理学家陈志林认为,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对于喜欢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家里“耍熊”的孩子,一种情况是在家就被众星捧月,到了社会上觉得受关注也是理所应当;还有一种是在家缺少父母的精神关爱,到了外面就希望获得大人更多注意。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长此以往,前者会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后者则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

调查中,55。0%的受访者直言,每一个“耍熊”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熊家长”。

对此说法,陈志林也表示同意,他解释,父母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显著而直接,再好的“言传”都不如始终如一的“身教”有效,在孩子6岁以前,“榜样”的力量尤其重要。

“耍熊”的孩子如何才不“耍熊”?受访者首选“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37。1%),其次是“家长要自律,注意言传身教”(18。6%)。其他还有“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18。6%)、“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要严厉管教”(11。7%)、“社会也应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6。2%)等。同时也有3。2%的受访者表示,应该顺其自然,孩子长大就明白了。

陈志林认为,孩子的破坏和调皮行为在不波及他人的情况下可视为探索,应酌情引导,但若影响了周围人,就要施行一定的惩罚教育。但在惩罚之前,最好要和孩子平等沟通,不能不问缘由就责骂。“我以前碰到过一个孩子往学校楼下扔砖头,校长很气愤地交给我,我在和他对话中了解到,他在扔之前确认过楼下没人,而他扔的目的是想搞清砖头下落的效果,并非恶作剧。因此,我并未严厉批评孩子的过错,而是指出不守公共秩序的过失,告知可能伤及同学的后果,让他引以为戒。”

“对于‘耍熊’的孩子,父母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学会培养和引导。”陈志林建议,孩子也是有思维和意识的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将孩子看做附属工具,既是给予孩子尊重,也会让他感到被重视。事实上,孩子每次的出格行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沟通机会。家长只有合理修剪才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