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社会 >

李尔王的经济学悲剧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把莎士比亚贬得一钱不值。他认为莎士比亚是个蹩脚、愚蠢且不讲道德的作家。至于莎士比亚为何如此广受欢迎,托尔斯泰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集体幻觉,他称之为催眠,如同荷兰郁金香狂潮一样。也就是说,除了托尔斯泰本人,全世界都受骗了。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中,托尔斯泰最厌恶的是《李尔王》,他的评价是每一部都愚蠢、啰唆、不自然、浮夸、庸俗、乏味,狂言乱语,满是下流的脏话、舞台的俗套以及道德和审美上的毛病。托尔斯泰还认为《李尔王》剽窃了早先一位默默无闻的作家一部好得多的剧本《雷尔王》,莎士比亚把它偷来又毁了它。

如果在今天,托老把这些评论@一下莎翁,两人说不定还会微博约架。你可以想象,这两个人打起来一定很有趣,一个拉住对方的白胡子,另一个扯住对方脑袋上不多的几根头发。当然这事没发生,也不可能发生。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李尔王》吧。

《李尔王》这部作品写的是权力的放弃。李尔王觉得自己老了,想把国家交给孩子们,自己好享享清福。他把三个女儿叫到跟前,想亲自听听她们中谁最爱他,然后根据她们对他的感情深浅来分赐各人一份财产。正直的小女儿因为不愿意说那些肉麻的话而没有分到财产,两个不孝的女儿却得到了整个国家,并很快把失去权力的父亲当做累赘赶了出去。

可怜的李尔王只能跑到荒野里,在暴雨中哭喊:“雨风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的老翁作对……”(顺便说一句,托尔斯泰反对有暴风雨的出现,认为这是乏味的累赘)。

李尔王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让他晚年如此悲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理论,也许能够安慰这位老者:一切的悲剧并不是什么天意,或许只是来自这个国王的经济学错误。

贝克尔的《家庭论》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运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书中贝克尔提出了“罗登·凯得定理”(也称“坏小孩定理”)。这个定理是说:为人父母者对于子女都具有利他心,都会为子女的利益和幸福着想,不过子女却常有自私自利者(即坏小孩),但这些坏小孩也会努力使整个家庭的所得增加。因为父母会将好处分给众子女,为了自身利益,这些坏小孩也会表现得像乖小孩一样。

“罗登·凯得定理”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父母的捐赠要推迟到暮年才进行。因为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他们希望自己的财产能给孩子提供一种长期的激励(虽然迟早都是他们的)。在分到财产前,那些坏小孩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站在父母这边。

但坏孩子们总盼着父母的财产早点到手:“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能享受生命的欢乐,我们的财产不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等到年纪大了,这些财产对我们也失去了用处。我开始觉得老年人的专制,实在是一种荒谬愚蠢的束缚。”(《李尔王》)

所以,即便利他主义的父母,也常常会把财产保留到最后一刻,就算需要付出高昂的遗产税。李尔王的经济学悲剧就是过早地把所有的财产(权力)交给了坏小孩们。

对于托尔斯泰为何如此贬低《李尔王》,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奥威尔说:“他对这个剧本怀有特殊的敌意,有没有可能因为他有意无意地觉得李尔王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和李尔王一样,托尔斯泰到了老年,放弃了他的庄园、爵位、版权,而且要尝试脱离他的特权过农民的生活,满心希望这会使自己快活一些。然而和李尔王一样,这些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结果,托尔斯泰并不快乐。“罗登·凯得定理”不但会对李尔王起作用,也同样会落在这位大文豪身上。他周围的人因为他放弃一切而把他逼得几乎发狂,两个他信任的孩子最终和他作对。

托尔斯泰最后选择了突然出逃,身边仅有一个忠实的女儿相伴,人生和戏剧有时多么相像。在那个偏僻的阿斯塔波沃车站里,托尔斯泰处在生命弥留之际,不知此时他是否会想起李尔王,那个和自己一样满头白发并且同样孤独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