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英国摄影师戴维·霍克尼(摄影只是他才艺的一部分),他的追求完全遵行眼睛的技术进步史。有论者对他的艺术追求作了个总结:“永远试图看得更多”,得到了他的认可。如何更多?有个最朴素、也是最昂贵的做法是,使用更多的相机。
他于是对同一个景物通过架设18架(或9架)相机,通过电脑设置不同的角度和曝光时间。这样得到的作品让观众得到了真实中无法得到的“多”。也许,戴维·霍克尼可以考虑为这装置申请个专利。万一人们对这种作品着了迷,发一笔财也不是不可能的。
由于方便,难免常常会用手机拍几张照片,可我对于摄影,是纯粹的外行。在我看来,摄影日益成为记录的强大势力就在于它没有门槛。这正如Twitter或微博没有传统的“文章”的限制,随便写写即可,反而促成了文字的爆炸,而按下快门比写140个字快多了。
戴维·霍克尼对技术的看法,我挺赞同的,他认为画刷也是当时的技术进步,言下之意是,没必要对任何现在的技术进步持抵触态度。他也是这么做的,同时作为一个画家,他尝试用复印机创作。在iPhone出来时,他在上面作画;iPacl上市后,他利用这个平台完成的作品之多,好像攒到够开展览了。
人一旦成熟到进入某个行业,出于本能,会拒绝门外的人,这是自私的当然之选。嗯,这也是僵硬的成因之一,这时候,人会害怕“更多、更远、更精确”,因此试图贬低它、否认它。真的被取代了,也会以逐渐变形的回忆来美化和重写过去。由于人可以活得很简陋,僵硬的人一样长命百岁,因此“更少、更浅、更糊涂”总会有势力,显得可以投靠。种种泛滥的怀旧,在我看来,都是这种僵硬的一种。
当然,在我以为是僵硬,他人以为是苍劲,一种选择,各自表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我喜欢的态度是戴维·霍克尼这样的:经过严格工匠训练的多面手,旧眼旧手很强,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天然对新的眼睛新的触觉充满好奇,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消灭世界上的奇迹。
我想说的是一句废话:人和人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有人一只眼已经太多,有人一千只却还不够。选哪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