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社会 >

出人意料的常识

最近在一所美院的雕塑系发现,几个雕塑辅助工被辞退了。不是他们不需要这些工人,长期以来,每个雕塑系差不多都会养一些和泥、翻制模型、扎架子的工人,他们是师生教学和创作的好帮手。

可随着《劳动法》的实施,这些工人的饭碗成了问题。如果要保障这些工人的权益,就要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要交社保、医保等等。本来系里是没有这笔经费开支的,如果让这些工人成为系里正式的合同制工人,既无编制,也是一个不小的经济压力,只好忍痛割爱。

这是一件挺矛盾的事情。按照常识,《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如果因为《劳动法》的实施反而导致一批劳动者失业,这肯定不是《劳动法》制定者的初衷,可眼前的事实又的确如此。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也谈到了类似的例子。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的法案,把10年没有动的最低工资额涨了上来。这边法案刚通过,那边参议院马上提出来,要在10年内给小企业减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济学家老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最低工资的上涨和失业率之间是成正比的,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人工成本一旦提高,老板马上就会裁员,使一部分劳动者成为提升最低工资的牺牲品。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在国外,一方面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另一方面,小餐馆里却人手紧张,忙不过来。

这种现象就是在挑战我们的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不需要通过特别的学习和论证,大家都会明白的知识。“回到常识”是大家喜欢讲的一句话,可是当真的要“回”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常识。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常识非常复杂,大家看起来所熟知的那些无须论证的知识,绝非那么简单。

例如,城市发展了,经常出现堵车现象,常识告诉我们,这是道路不够,如果道路设计合理,路修得又多又宽,堵车现象自然就会减少。的确,许多城市正是依据这种常识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

可是结果呢?恰恰相反,越修越堵,越堵越修,形成城市交通的恶性循环。宽敞的道路,马上会激发人们新一轮的购车欲望,于是,刚刚修好的路很快被更多的新车占领。

再比如,瑞典旅店业有一个反“常识”的做法,在旺季,入住率越高,折扣越大,在淡季反而不打折。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双赢的策略。旺季打折,有利于促使房间入住率向满员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在入住满员时,折扣最大。

在他们看来,入住率高,成本就会下降,旅店的利润就应该让出一部分,回馈和奖励客人。在冬季,入住率本来就低,酒店仍要维持运营,例如暖气,不会因为客人少就不烧,因此造成了入住成本的提升;对于在淡季入住的客人而言,他们的需要是刚性的,由于消耗了更多的资源,所以就不应该打折。这种思路与大多数旅店是相反的。

问题在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究竟哪一种更应该被称为常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