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读书,说的不是盲人的触摸阅读,也不是刘秀的“手不释卷”,更不是当代人按动鼠标、在网上浏览。这里说的是正常人的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而且要“手到”,即多用手来读书。
胡适是力主用手读书的。1925年,他在《学生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二号上发表的《读书》一文中就指出:“手到”即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他列出用手读书的三事项:
首先,读古籍先得标点分段,需要动手;
其次,阅读中要翻查字典及参考书,又要动手;
再次,做读书笔记,更得动手。
对做读书笔记一项,胡适又分为四个类别:A。抄录备忘;B。做提要或节要;C。写录自己的心得;D。在参考诸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有系统的著作。
显然,胡适的“手到”读书法,要求不低。它是一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读书,而不是眼下那种围着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打转,应付考试的读书。
用手读书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全方位地调动人的阅读兴趣和钻研精神,真正把书读进去,经过比较鉴别,消化吸收,把知识、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手到”的过程,其实就是“眼到、口到、心到”的过程,是在别人的认知基础上质疑、探索,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胡适举了顾颉刚的例子。
那时的顾颉刚生活困难,乐于助人的胡适便劝他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然后付印,卖几个钱来度日。很薄的《古今伪书考》到了顾的手里,过了半年时间都未标点完毕,胡适很是奇怪。原来,顾颉刚对书中的每条引文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核,标明出处和卷第,还注明删节之处。后来,顾向胡适提出,《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想另编一部“辨伪丛刊”。在得到胡适支持之后,顾就动手干了,可一年多以后他又超越“辨伪丛刊”计划,要自己创作,对中国古代史写了许多辨伪的文字,成绩远远超过了姚际恒。胡适总结顾颉刚成功的经验说:“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功夫勤而且精。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当然,在现今这个专业分工精细的社会,不同职业之人读书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未可强求一律。譬如,一些官员整天很忙,难得静下心来读书,每天有一大堆文件、书报材料要看,根本顾不过来。于是只能学北魏骁将杨大眼的“耳读”法——先由若干秘书分别帮助阅读处理,把最重要的内容讲给他听。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这样的“耳读”久了,弊病亦随之而生,自己变得手懒、心懒,书也读不进去了,讲话、写作都离不开秘书这根“拐杖”。所以我想,对于官员而言,自己动手读书、动笔写作,摆脱“秘书依赖症”,很有必要。否则,思维退化,能力衰减,渐至昏庸,恐难以逆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用手读书、不动笔头不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还是胡适所说的,“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诸位千万不要轻轻放过”。
用手读书,“我手写我心”,你不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