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将要征伐南越,不断派人督促地方加快粮草的征集,可听到的却是一片叫苦之声,长年对匈奴作战,百姓已经没有多少油水可榨了。在政治上越来越老辣的汉武帝并不着急,只是命人对政绩考核政策做了小小的调整,加大了征粮征税所占的比重,他知道政绩考核事关官员们的切身利益,只要这根指挥棒一动,他们就会随着翩翩起舞。果然,政令下达,地方官员们便“五加二”、“白加黑”,陀螺般地忙碌起来。在激烈的政绩竞争中,只有一个人不为所动,甚至甘于落后,他就是左内史倪宽。
左内史,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是汉朝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行政长官。倪宽出身贫寒,从小就跟父母下地种田的经历,让他深知稼穑的艰辛,非常体恤民情,上任伊始,就常到民间访寒问苦,倾听百姓的呼声。当他得知关中地区虽然土地肥沃,却因常年干旱少雨,百姓生活困苦,就在秦时修建的郑国渠的基础上,倡导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改变了郑国渠上游南岸十年九旱的局面,农民深受其益。他发现很多农民在春播秋种时因无存粮或无钱买种子而使土地荒芜,便决定由政府借贷给贫民,等庄稼收了以后再用粮食还贷。在税赋的征收上,他同样采取了许多人性化的办法,征收时会仔细审核每一户老百姓的生活宽裕与窘迫,量力而收,能征多少征多少;对于有困难的,可以暂缓征收。这些办法到是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可对倪宽来说,却没有一点好处可言。
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人,能混上这么一个级别的官职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倪宽的属下善意地提醒他说,“你这样做,对百姓是有好处了,可你的政绩考核不过关,头上的乌纱帽可难保啊!”倪宽淡淡一笑,说:“横征暴敛、杀鸡取卵,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如果为了一已之利而不顾惜百姓的痛苦,官做得再大又有什么用处呢?”
结果可想而知,中央阶段性考核成绩出炉,倪宽毫无悬念地被列为了最下等。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考核末等的,应当免职。
或许是在意料之中,听到这个消息,倪宽淡然处之,并没太当回事,甚至做好了卷铺盖回家的准备。谁也不曾料想的是,当地的百姓听说了,比倪宽还要着急起来,他们口口相传,竟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一定要留住这位好官。
于是历史上最动人的场景出现了,没有谁动员,也没有谁组织,关中地区的百姓自发筹集钱米,富裕的多出,贫穷的少出,大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在前往长安的道路上,缴纳粮款的百姓和车辆前脚接着后脚,连绵不绝。不出几天,关中地区不仅所欠租税全数收齐,还大大赢余,考核分数自然也节节上升,最终成绩反到迅速攀升到了其他郡县之上。
这件事传遍京城,汉武帝沉思良久。他一生征服天下,所信奉的只有武力,现在倪宽告诉他,真正的征服在民心,而爱是唯一的武器。
不久,倪宽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