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12.科学与艺术

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狭(xiá)狭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峡(xiá)峡谷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调动   秘┫             把┫               调┫       ┗(bì)秘鲁     ┗(bà)花把儿     ┗(tiáo)调笑4.词语解释【潜 意 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婵  娟】指月亮。【咏  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抽  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结  晶】比喻珍贵的成果。【奠  定】使稳固,使安定。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李政道  物理学 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把酒问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4)《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回顾【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2.题目解说【明确】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4页,当前第11234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4.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三个为部分。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2)结构图表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           ┏ 提出论点 ┗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开门见山               ┃          ┏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科学与艺术 ┫ 具体论证 ┗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举例论证           ┃          ┏科学和艺术的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             ┗ 综合论述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智慧、情感   ┛ 道理论证三、深入探究1.谈谈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xx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2.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本文逻辑性很强,本文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条理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4页,当前第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