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新词并能灵活运用。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习作做准备。
3.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春天的故事》歌曲谍片,深圳的现在与过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这几天经常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给大家听,谁能说说这首歌曲内容吗?出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
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
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2、谁来说说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是谁呢?谁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他“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是哪呢?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小平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二、由题入手,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2小节。
1、齐读课题两遍,问:同学们查过资料,请问题中“这儿”指的是哪里?也可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指出来?
2、“这儿”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3、指名朗读课文1、2小节。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我们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低缓的语调,读出我们心中的忧郁,读出我们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4、“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省略号后面省略了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3——7小节。
1、现在的村庄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小节。
2、面对这样的变化,作者的心情怎样?(惊喜、赞叹)
哪个小节写了这样的心情?谁能读出来?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的?
(啊、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的)这段起了过渡的作用,引领下文。
3、后面几个小节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选择你自己读懂的段落先朗教读再告诉大家。
教师相机插入播放现在深圳特区的照片。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是啊,作者由乡村的变化写到人们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生往下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深圳特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和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总结课文,复习歌曲
是啊,改革开放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似春潮滚动。祖国的建设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华夏故园将会展开了一幅新画卷。让我们继续歌唱《春天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了解家乡过去的样式。可以向父母打听,或者向他们要过去的照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品味情感。
选择自已喜欢的小节,在班上展开朗读竞赛。
二、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特区的变化写出来。
三、借助照片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变化。
四、复习生字,并组词,找出文中的好词进行积累练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附板书: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