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页,当前第1123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3页,当前第2123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3页,当前第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