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埃里克森是一个来往于世界各地做石油买卖的商人。他是一个懂礼貌、很温和的人,平时喜欢和老朋友聊聊天,谈论一些波斯湾最近又发现了新油田之类的消息。
然而,1939年战争刚刚爆发,大家惊奇地发现,埃里克森突然变成了一个亲纳粹分子。他当众吹捧希特勒,在一些公众场合大声辱骂几个有名的犹太商人,这种变化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惑不解。大家开始尽量避免到埃里克森家中做客。
当埃里克森刚刚表现出右翼倾向时,德国国家安全部驻斯德哥尔摩情报站的特工们就注意上了他。德国急需汽油,而埃里克森又是石油界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德国特工向埃里克森抛出一个试探性的“气球”:埃里克森是否愿意为纳粹德国出一份力?埃里克森则报以热烈的回应。
埃里克森的亲纳粹表现完全是装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德国国家安全部注意。几个月前,埃里克森的一个老朋友,美国人劳伦斯·斯坦哈特来找他。劳伦斯本人也是石油界人士,他断定工业大国之间的战争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的供应,哪个国家有足够的石油来发动自己的飞机和坦克,使自己的工业机器不停运转,哪个国家就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最后,劳伦斯向埃里克森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由埃里克森伪装成一个亲纳粹分子,然后为德国充当石油生产方面的专家,向德国提出建议。从而有机会了解德国石油生产的现状。这些也正是美国情报机关挖空心思想了解的。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在生产合成油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把煤变成石油。如此一来,德国就不必依赖进口的石油。因为在战时,石油进口的来源是很容易被卡住的。美国特别想了解德国的石油合成技术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美国要确定这些制造石油的工厂在哪里。德国的这些工厂一直是戒备森严的,美英两国的情报机关对它们的情况都不甚清楚。
到了1939年底,埃里克森开始定期访问德国,并与德国的石油专家们会谈。凭着他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埃里克森把他看到的和听到的都牢记在心,每次回到斯德哥尔摩,他都会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告诉美国国务院的几个官员。
随后,埃里克森提出一个令德国人大喜过望的建议:在瑞典用德国的资本兴建一座大型炼油厂。如果德国境内的工厂被破坏,德国还可以从瑞典得到石油的供应。
德国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同意让埃里克森到德国的石油工厂考察,此举正中他的下怀。他的一切考察都打着学习德国石油生产技术的幌子,因此无人生疑。到了1943年,埃里克森把德国炼油工厂的家底基本上都弄清楚了,于是德国人的工厂开始不断遭到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令德国人大感惊奇的是,这些轰炸机不仅知道工厂的确切地点,当被炸坏的工厂刚刚恢复生产,盟军飞机就像约好了一样,又赶来投下成吨的炸弹。
德国人并没有想到美国的攻击和埃里克森有什么关系。当时,德国人还催促他,赶紧让瑞典的石油工厂开工。然而,埃里克森很有技巧地找了个借口把事情拖延下来。德国人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因为美国的空袭已经使德国合成油的产量大不如前了。
到1944年中期,德国的炼油工厂再也挤不出油来了。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德国不得不动用它的石油储备,但这样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德国大部分的战机由于缺乏航空燃油,只好趴在了地上,曾经横行欧洲大陆的豹式坦克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步也动弹不得。到这一年的年底,整个德国的合成油工业已经完全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