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视野 >

国产大片俘获了谁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国内各大院线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开始进入百亿时代。在对中国电影市场寄予更大期望的同时,令中国电影人感到骄傲的是国产片站稳了国内市场,人们欢呼四部贺岁大片联合打败了年初《阿凡达》创下的票房奇迹,实现了13年来票房上的重大突破。投资人、制片人、导演和媒体都沉醉于票房的“神话”中。在这欢呼雀跃的喧嚣中,大众期待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刺激,还有内心情感的慰藉和心理的沉静与趣味的提升,但期待往往在人们的口水中灰飞烟灭。

值得反思的是,在欢呼胜利中电影人和评论家是否考虑了国产片的价值诉求?我们到底要张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文化意识?是否在注重了电影的商业、产业维度时,不要遗忘电影的艺术和文化维度?恰恰后者才是电影的核心价值所在,电影说到底是通过文化价值创造商业和市场价值。即使它不“言”意识形态,也从未脱出价值观的笼罩,只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摇摆而已。处于价值真空的电影是不存在的,任何电影都会负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国产大片的弊端不是没有价值观,而是价值混乱,内容空洞,价值诉求模糊,缺乏一种普适性的现代文化理念,缺乏一种清晰的明确的主流价值诉求。很多大片虽然很震撼、很娱乐,但缺少价值定力和美学神韵。

中国大片自《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孔子》,再到当前四大贺岁片的角逐,往往是票房和口水并起,挺“票房”者往往是投资者、制片人和大众媒体,而“抡砖头”和“吐口水”者往往是用脚投票的观众和部分影评家。在潮起潮落中,延续了中国电影积极的发展势头,培育了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使大陆市场跻身世界十大电影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大国,尽管还不是电影强国。在此境遇下,我们更要重视二者之间的悖论和矛盾,这说到底是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以及价值观的诉求问题。

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如何把“想法”表现为一种主流正面价值的引导和诉求,对当下的中国大片来讲还是一个难度。相对于价值诉求的模糊和混乱,我们太需要高位态的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引导,这既是中国崛起要培育公民积极昂扬的大国意识之需要,也是担当伟大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之吁求。由大而强,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质的提升,也就是文化价值的提升。因此,价值诉求这个一直困扰中国电影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引起各方力量的高度重视!

当下的贺岁片很过瘾,但也很纠结。这真是一个娱乐盛行而又缺少经典的时代。因此,能够生产出有深度的文化产品就很不容易了,《让子弹飞》似乎切中了观众的心坎。介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之间的姜文是一个有思想的导演,他的影片往往蕴含深意,有着多层次的寓意和意味,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思想解读。在《让子弹飞》的创新与激情的演绎中,姜文讲述的故事是动听有趣的。

电影的几个镜头颇有意味,譬如,马拉火车(机动车)象征着社会体制嫁接的滑稽和不伦不类,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中的真实进程,这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写照。这个镜头在头尾两次出现,昔日的革命弟兄在火车上喊着“上海”、“浦东”,照应了片头唱着“送别”的买官县长、师爷;“黄四郎”也曾经做过“革命党”,在革命后却成了贩卖鸦片、草菅人命、威震一方的大土豪。历史的循环还是体制的循环?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何处是中国的出路?是历史的迷雾还是现实的迷失?深刻的批判、理想的张扬、自由公平的呼唤、变节的警惕。这都是价值,但这些深刻的问题经导演运用的后现代、解构、反讽、调侃,而被肢解变得价值观混乱,一味的隐喻、影射、嘲讽,未必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建构,未必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和大众形成一种凝聚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完善制度设计,如何提升大众的文化意识,如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调适。

“让子弹飞一会”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最“给力”的一句台词,可见影片不仅给人以娱乐,还给人以思想的震动,影片台词很“给力”,但价值诉求并不很“给力”。同样存在价值诉求模糊和价值观混乱甚至出现价值误导的现象,极度不合时宜的渲染和暴力血腥,也让观众有些不知所措。对于前期宣传的“交口称赞”,走进影院的观众还是感到一些遗憾,这些遗憾是不是就是走向经典的距离和差距?!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影片的价值诉求和审美意味未能俘获大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