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曾经的天桥鼓曲,演艺名家,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流连。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西河大鼓马派创始人马连登父女、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等一批鼓曲艺术大师,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大师们的离去,天桥的鼓曲艺术,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几乎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宣武区一直在积极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老天桥艺人留下的绝活儿。日前,宣武区文化馆联合天桥曲艺茶社举办了首届曲艺鼓曲培训班,面向全市“海选”弟子,免费学习鼓曲,其中包括京韵大鼓、单弦、岔曲、河南坠子、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给天桥曲艺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希望。
老北京民俗工艺
古老的记忆
2009年12月24日,老北京民俗手工技艺展演在新北纬饭店举行,当天下午不到3点钟,就陆续有民间艺术家前来展演。天桥皮影雕刻的艺人路宝刚、制作毛猴的艺人萧掌柜、雕刻核桃饰品的艺人核桃卢、胡同张,以及剪纸张、内画鼻烟壶、绢人、老北京木车的制作等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人,纷纷亮相,意欲现场制作,给宾客一展老北京绝活儿。
展演还没有开始,师傅们像变戏法一样,从自己带来的皮箱里搜罗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老北京手工艺品,一一摆放好,等待来客。这些师傅,都是老北京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不容小视。剪纸艺术家张晓林,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幅题为《奥运之光照中华》的作品,据说用纸140张,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还因此荣获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北京京城百工坊的刘星,凭借精湛娴熟的技艺,现独揽北京料器第七代传人宝座;玩核桃出“道”的卢晓荣,用核桃切片制作的花瓶、笔筒等工艺品独具特色;历经10年亲手打造“京城百米老街”的“胡同张”张毓隽,笔下的醋铺、鞋铺、蒸锅铺,几乎完全还原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市井风情。
老北京民间文化
坚守的十年
为了张毓隽热爱的老北京民间文化艺术,妻子王玲玲和丈夫坚守了10年。
10年间,夫妻俩就靠着王玲玲1600元的退休金过日子,直到现在,一家人还挤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因为承受不起高额的租金,他们只好把艺术馆开在了离北京市区很远的卢沟桥抗战雕塑园附近。
张毓隽说:“目前,胡同张艺术馆只有3名工作人员,最初还有10名工作人员,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就成了现在的局面。”王玲玲戏谑地说,在艺术馆里自己身兼数职:采购员、调色员、财务员、讲解员,外带内勤。这10年来,从喜欢上这些东西开始,她就一直很困惑:对爱好的执著在现实面前究竟能坚持多久?老北京传统工艺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在这个崇尚快节奏的年代,还有谁能沉下心来专注于这些昔日辉煌的玩意儿?又有多少年轻人肯掏出20元钱去欣赏一次老北京的工艺美术?
现实的残酷让王玲玲觉得有些悲哀,她对记者说,人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以前的快乐都想不起来了。那时候,老北京人,哪怕是一家人就吃一盆白菜豆腐,还是一样乐呵。
一旁的老艺人也十分感慨,插嘴道:“我做内画鼻烟壶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刚开始学艺的那会儿,一个师傅带10个徒弟,大家的兴致十分高涨,甚至削尖了脑袋想入这行,都觉得学会了这门技术,非常傲气。现在,很少有人学这个了,因为前景不太好。”
老北京京韵大鼓
复活的希望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保护的体系。这一切都让赵兴力极为关注,作为北京市天桥街道的文教科科长,他一直为天桥濒临灭亡的民俗民间文化感到惋惜。他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自己就经常跟父亲到天桥游玩儿,听父亲说京韵大鼓、讲天桥“八大怪”的故事。那时候的天桥,是老北京的象征,是底层人娱乐和卖艺谋生之处,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谈起京韵大鼓,赵兴力立刻来了兴致:“京韵大鼓要唱得好,需要‘劲道’和‘火候’,唱出来很有北方人的豪迈气势。那时候,表演者有个规矩,以收到花篮的个数评判唱功的好坏。乐队由二胡、三弦和琵琶组成,表演者在中间敲一面很小巧的鼓,右手还拿个快板。老北京人听起来,畅快淋漓。然而时过境迁,天桥的鼓曲艺术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了。”
而今,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让对天桥文艺有着深厚感情的赵兴力看到了希望,他开始东奔西跑,寻找杂技和曲艺的传人,联系媒体,培养观众,希望天桥演艺园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一段时间,他几乎绝望了,因为别说京韵大鼓艺人,甚至连会唱京韵大鼓的人都找不到了,演员都没有,更别提观众了。改革开放以后,京韵大鼓艺人纷纷另谋生路,但是赵兴力不死心,因为他坚信,曾经和四合院一并作为老北京象征的京韵大鼓,不可能没有了“弦”。
就在他苦苦寻觅之时,天桥某社区的居民找到他,表示认识几个会唱京韵大鼓的人。赵兴力喜出望外,顺着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在一间极其狭窄的地下室里觅到了一群依然痴迷京韵大鼓的艺人。赵兴力说:“准确地说,他们并不是艺人,其实只是一群老年业余爱好者,他们聚集在一起完全是自娱自乐性质的。即便如此,我也知足了,京韵大鼓虽然被边缘化了,但毕竟还有人唱。”
对于目前老北京绝活后继乏人的现状,赵兴力有着自己的理解:“文艺,是时代的产物,比如班琴大鼓,是那时候人们劳作休息时在田间地头娱乐的项目,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眼下,时代背景不同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京韵大鼓等北京民间民俗文化被边缘化是可以理解的。它们和国粹京剧一样都处在尴尬的位置。”
虽然对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赵兴力还是希望天桥昔日的繁华能够重现。在他的努力下,“天桥杯”北京市社区鼓曲票友邀请赛从2004年开始至今,一共举办了五届,社会反响强烈。名家名人的积极参与,相声德云社的声名大噪,使天桥开始重现昔日的喧闹。赵兴力还期待着,未来的天桥能够承蒙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关照,再续老天桥百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