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视野 >

那些不会风干的片段

5连的机枪手梁仁江摸起了一块石头,他盯着片刻,还是把它放在嘴里,士兵们惊讶地看着他,说:“石头能当饭,要庄稼人干什么?”梁仁江说:“不信你们试试,口水一多,饿就差了点劲儿。”这个发明很快在阵地上普及了,飞虎山阵地上响起一片啃石头的声音。

今天,我们只能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尽量复原这个场景。细节是生动的,饱满的,由它们复原的小历史,让我们得以体会那场已经远去的战争,铭记那些不会风干的片段,感悟战争的残酷、胜利的艰难以及和平的可贵。

把飞机“抱”回去

一个甲子前的那场战争,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与老牌的美国空军展开了英勇的较量,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我们取得空中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52年12月17日,一场敌众我寡的激战后,志愿军一架飞机被敌机团团围住。机翼和机身都被击中,飞行员快发奎失去了知觉。这架失去操纵的飞机像一匹受到惊吓的战马脱缰飞奔,完全失控,在猛烈上升后,反倒摆脱了被包围的困境。

座舱玻璃被打得粉碎,高空强烈的冷风把郑发奎吹醒了。飞机仍在上升,操纵杆推不动,降不下来。速度越来越小,接下来就是失速,进入螺旋状态。

这个时候,只有跳伞似乎才是唯一的生路。然而,郑发奎却合不下这个老伙伴。他下决心把这架只能升不能降的飞机飞回去。如果把飞机翻过来,不就朝下了吗?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果断关闭了加力器。用自己的力量把飞机翻了过来,肚皮朝天。飞机果然渐渐降低了高度。但还是无法一劳永逸,倒着飞久了,造成发动机停止,也意味着机毁人亡,于是他再翻过来……

就这样,这架飞机带着不会减小的速度,让郑发奎抱着,呼呼地倒飞一会儿,又呼呼地正飞一会儿。座舱盖坏了,零下五十多摄氏度的低温,寒风刺骨。他束紧保险带,防止倒飞时掉下去,把头靠近仪表板避风。

终于快到机场了,然而那里却都是高山,郑发奎把飞机翻转成45度,在山谷中作生死飞行。然而,一架无法改变速度的飞机该如何落地?紧急中,他放下了襟翼,靠阻力减小速度和升力。用力一拽应急拉索,放下起落架,飞机竟然安全着陆了。

整个过程中,郑发奎把下嘴唇咬穿了。他事后回忆说:“瞧。这块伤疤还留在这里。抗美援朝,别人负伤都是敌人打的,我这块伤疤却是自己咬的。算不算‘光荣’不去管它了,总归是个纪念吧。”

凭一把军号胜敌

人们习惯于通过力量对比来预测战争结果,当结果与预测不相符时,就称之为“例外”,富于戏剧性的是,战争史上充满了“例外”,这只能说明,力量不能决定一切。在力量之外,还有影响胜负的东西。比如,人们非常熟悉但又常常忽视的胆量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可以用一把军号来吓退敌人的一个坦克营,那么一定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天方夜谭一样的故事。然而,这把军号就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在朝鲜战场的釜谷里战斗中,志愿军某连奉命攻取并坚守一个高地。攻下高地时,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打退敌人六次进攻后,83人的连队只剩下七个人。英军组织了八辆坦克和一个营的兵力,向阵地发起最后的冲锋。手榴弹投完了,子弹打光了,可以捡起的大点的石头也扔没了,再也没有其他武器可用。这时,司号员郑起看到了身边的军号,“我还有号呢,我就吹号吧。”他事后回忆说。他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敌人听到号声惊呆了,以至于忘记了向仅距他们十余米的号兵射击,出人意料的是,他们调转方向,纷纷溃逃。

敌人为什么会溃逃?“联军”总司令李奇微在他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一种铜质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我军,每当这时。我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一位英军士兵后来回忆说:“听到这号声,我感觉到这分明是中国式的葬礼!”

83名俘虏

朝鲜战争是一个传奇,有些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刘光子,第63军187师561团1营2连的战士,内蒙古杭锦后旗尖子地乡六小村人。当年30岁。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从入朝作战起,就有立战功的想法。

在一场战役中,随部队向北追击,他发现了几个逃跑的英军士兵。他决心抓活的。在接近之后,他站起来开枪,呐喊一声,结果把他吓了一跳,石头后面一下子站起来一大群荚军士兵。

几十张凶狠的面孔和几十个黑洞洞的枪口向他逼过来。他鼓励自己:沉住气!沉住气!英国人的枪口顶住了刘光子的胸膛。一个军官的手枪对准了他的额头。刘光子不动声色地拉开了手雷的保险。

就在手雷即将炸响的一瞬间,刘光子往后一缩,把手雷一扔,然后滚下山坡。手雷爆炸的声音引来了部队,中国士兵开始对英军士兵进行围剿。苏醒过来的刘光子,在黑暗的夜色中向四处逃跑的英军士兵狂追。他身上的棉衣早已被汗水湿透,气喘得如同拉风箱一般,他一心要追上去,抓几个活的立大功。

刘光子再次截住了一大群英军士兵。他站在英国人面前大喊:“谁再跑就打死谁!”为首的一个个子很高、手提机枪的英军士兵首先放下了枪,举起了手。其他英军士兵也把枪扔在了地上。

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群英军士兵在跑,刘光子端着机枪扫了一梭子,又喊,那群英军士兵也不再跑了。刘光子把四周一大群英军士兵集中在一起,掏出怀里的英文传单让他们看,俘虏们安静了下来。

战友们长时间不见刘光子的影子有点着急,以为他负伤或者牺牲了。正焦急,突然看见远处来了一队英军士兵,刚要射击时,才见这些英国人是举着手的,浑身是血的刘光子端着一挺机枪跟在后面。

中国士兵们立即为刘光子抓到的俘虏点数。点了两遍才点清楚:63个。这是朝鲜战争中一名中国士兵一次俘虏敌军士兵的最高纪录。刘光子被记一等功。

飞舞在蓝天上的红丝巾

刚才的故事牵出了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美丽的北京女孩的,她是一个16岁的文工团员,名字叫晓燕。她自己写,自己唱,表演了一首《歌唱英雄刘光子》,大家都说写得好唱得更好,就是刘光子一个人站起来说:“好什么好?不好!”于是,晓燕就找到刘光子同志征求修改意见,那些意见都记在她的日记本上。

晓燕唱的那些歌唱英雄的歌都是自己写的,在坑道里一支二胡吱呀呀的伴奏下,她一唱起来。官兵们就一脸幸福地静静地听,忘了鼓掌。直到她唱完了,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时,这才掌声雷动。

战斗的时候,她也很勇敢。和其他文工团员一起趴在前沿用英语向敌人喊话,劝美国兵过来投降。后来,她在一个朝鲜村庄里看见一位丈夫上了前线、就要临产的朝鲜大嫂,于是就去照顾她。朝鲜乡亲很喜欢这个中国小姑娘,她就给他们唱歌,唱的是朝鲜语的《春之歌》。这天,她正唱歌的时候,美军的飞机来了。见朝鲜乡亲们慌乱地跑,她喊道:“别乱跑l快进防空洞!”她一边喊,一边奔向开阔地,把她那条红色的围巾高高地举起来。美军的飞机开始向这团红色追击俯冲,机枪子弹如雨落下,炸弹在她的身边爆炸,晓燕负伤了。她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痕,最后,她被一颗炸弹炸倒,红色的围巾在爆炸的气浪中飞舞起来。

志愿军文工团员晓燕牺牲的那天,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的前一天。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正式签字的时间是: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