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
2008年末,离上帝最近的那些富孩子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下冻得瑟瑟发抖。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就连曾经叱咤金融市场的华尔街金领也变得无事可做,只得来到街头玩玩杂耍,唤起人们对失业者的重视,顺便赚几个小钱,到沃尔玛平价市场上买些小吃。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土地上,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为迎接新春,从银行取出积蓄的极小一部分,去超市随心所欲地购置年货,去商场买时装,买珠宝首饰。当不少华尔街的金领连病都看不起的时候,无数中国居民出境游热情不灭。在家的那一拨儿也没有闲着,他们优哉游哉地在庙会上闲逛、血拼。
不过,做这些计划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他们也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的工作,也谨小慎微地理了一年的财。
在美国的华人对此也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2008年9月30日公布美国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这是因为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很多华人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的损失也较小,因为他们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量入为出”的理财意识是他们躲避风险的定海神针。
与美国房贷市场相比,中国房贷市场虽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现大的危机。国内商业银行对房贷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严格,且贷款风险评估比较谨慎,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十分保守,因而与美国次贷存在根本性差异。
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被当做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当做保守、落后的代表。因为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在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因为“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人量入为出理财观的价值。
羡煞全球的中国式节约
“现在我们都成了中国人。”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在文章中这样说。
金融危机使人们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消费者被迫反思购买模式》的文章。文章说,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使美欧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发生转变。美国消费者为了省钱正在合并购物行程,也更喜欢去光顾那些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多种不同商品的大超市和百货商店。
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显示,22%的美国人为了省钱甚至减少了看医生的次数;非必需类食品和饮料的销售也在下降;大街上的自行车也明显多了起来,据说不少年轻人俱乐部都号召骑自行车上班。金融贵族们也只能暂时收敛奢华的生活,有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
不仅如此,不少美国家庭把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美德作为必修课,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述。
以前不少美国人从未想过制定家庭财政预算,但为保住房子,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随时随地都想着要节省开支。因为随着美国房地产业危机的继续,越来越多无法清偿贷款的美国人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危机,这意味着已消耗他们大量资金的房产可能瞬间易主。
中国的节俭风已蔓延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外国在中国的留学生。由于汇率的提高,买同一件物品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他们现在出门都改乘公交车,平时也尽量在宿舍里煮饭,开始推崇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
当然,次贷危机并不否认适度消费的必要性。重要的不是不花钱,而是有节制、有风险控制地花钱。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
还记得那位惹得非议的中国老太太吗?关于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子孙们在美国老太太的后代们的嗤笑中也开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了。
但是到了2008年,连上帝都没有想到,在天堂里,两位老太太又相遇了。“美国老太太”痛哭流涕,说她子孙们的住房出问题了,住了数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
上帝来到华尔街,找到老太太的孙子,他先前是个金领,现在却在行乞。原来奶奶贷款买的房已经太旧了,所以父亲和他都贷款买了房子,结果房价跌了,资不抵债了。
听了事情的原委,望了望萧条的华尔街,上帝一声长叹,说了同样的话:“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如今,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美国1200万家庭变成负资产。这些家庭在一年之前还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在中西文明之间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代表了两种文化倾向、两种生存方式。
有一个很家常的场景,就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这是典型的观念文化。而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恩文化。
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美国的观念,就是《独立宣言》中的以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二百多年来,上述观念支撑了美国的持续繁荣。
二百多年的繁荣、稳定以及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使美国人在原始自信的基础上变得过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居然可以超越现实的财富能力而通过透支消费,永远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先发端于美国人精神和价值观的堕落,代之而起的是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美国人不加节制的消费,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不仅如此,美国人超越自我财富能力的超前消费和举债消费,严重透支了美国的国家财富,而美国这个国家,则利用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透支着全球的财富。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不负责任的全球资源和财富掠夺行为的结果。
相比《独立宣言》号召下的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则处处透露着感恩、敬畏的因子,彰显出内敛、节俭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节俭的影子。无论是道家的节用寡欲思想,还是儒家的节用伦理思想,再或是墨家的节用贵俭思想,抑或是法家的节用能动思想,还有《周易》的节用简易思想,都是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造化的感恩之意。正因为这种崇敬与感恩,所以我们讲究节俭,讲究和谐,不敢忤逆大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克己维道的俭文化。
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中国,这些年来,不少民众也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都受到“美国老太太”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一天一天心甘情愿地滑进奢华的大门。
奢华就是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是上流社会身份的像征,是跻身上流社会的要素,是贵族和有产者的游戏。
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许多国外奢侈品的生产厂家开始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许多大城市的百货商场不断引进国际一线品牌,许多工作中国游客到国外“血拼”,一掷一掷千金的阔绰让诸多外国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媒体也在一侧推波助澜,中国成了世界各国时尚媒体的集中营。似乎在这个年头,不讲时尚,不讲品牌,是落伍的表现。更令人担忧的是,奢侈品的另一类消费群体不是个人,而是某些政府机构。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节俭和精打细算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当然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它意味着中国民众开始从盛世幻觉里醒来,被迫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我们必须忘记奢华,只为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