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精选17篇)
离子反应 篇1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HNO3 ⑤Cu(OH)2 ⑥AgCl
⑦Na2CO3 ⑧C2H5OH ⑨H2O ⑩Fe ⑾SO2 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
答案:②③④⑥⑦ (2)①⑤⑨ (3)⑧⑾ (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 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 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 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 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 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2+和Cl- 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2+ + SO42- = BaSO4↓)
[板书] 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BaSO4↓+CuCl2
② 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③ 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2+ + SO42- = BaSO4↓
④ 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Fe +Fe3+ =2 Fe2+ ”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小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 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强酸:HCl、H2SO4、HNO3等
易溶于水、易 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 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设问] 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 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 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 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2+ + SO42- = BaSO4↓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2、Ba(NO3)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Ag+ +Cl— =AgCl↓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2、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 HCO3— +OH— =CO32— +H2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 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小结]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OH-=H2O ,酸电离出来的H+ 与碱电离出来的OH- 结合成弱电解质H2O。
[练习]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 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 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 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2+ + 2OH- =Cu(OH)2↓ 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 p18习题一、2、3 习题二、三、
离子反应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 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1] [2] 下一页
离子反应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 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作业 ]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离子反应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 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作业 ]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离子反应 篇6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 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中溶质离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强
弱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物质类型
大多数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 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 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 、BaCl2 、NaHSO4 、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 HCl=H++Cl- KCl=K++Cl- 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 电 解 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 弱 电 解 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 (部分电离) 弱碱:如NH3 •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 ] p18习题一、1 习题四
离子反应 篇7
教学目标 概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 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 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2Fe3+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 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 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 (2)CO32-+ 2H+ =H2O + CO2↑
(3)Cu2++2OH—=Cu(OH)2↓ (4)Zn + 2H+ =Zn2+ +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 Na+、HS-、Cu2+、Cl- B HS-、Na+、OH-.K+ C K+、MnO4-、Cl-、H+
D H+、Cl-、Na+、SO32- E K+、S2-、Cl-、Na+ F 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D.pH=0的溶液中Fe2+,ClO―,Na+,K+
[布置作业 ] p19习题五、六
离子反应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作业 ]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离子反应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 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作业 ]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离子反应 篇10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离子反应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习,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
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 篇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离子反应 篇13
1.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
A.Cu丝 B.熔融的MgCl2 C.NaCl溶液 D.蔗糖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是
A.Na2S B.Ba(OH)2 C.KMnO4 D.KCl
3.NaHSO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Na+、和SO42- 。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
A.NaHSO4是盐 B.NaHSO4是酸式盐
C.NaHSO4是钠盐 D.NaHSO4是酸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
A.HClO B. Cl2 C. NaHCO3 D. CO2
5.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X是一定为电解质 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 D.X可以是任何化合物
6. 能用H++OH- = H2O表示的是 ( )
A.NaOH溶液和CO2的反应 B.Ba(OH)2溶液和稀H2SO4的反应
C.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 D.氨水和稀H2SO4的反应
7.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指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电解质在水中一定能导电,在水中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8.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
D.NH4Cl电离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Na+、Ba2+、Cl-、SO42- B. Ca2+、HCO3-、C1-、K+
C.Mg2+、Ag+、NO3-、Cl- D. H+ 、Cl- 、Na+ 、CO32-
10.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Na+ 、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 K+、Cl-、 NO3- D.Fe3+、K+、SO42-、Cl-
11.已知某酸性溶液中含有Ba2+、Fe3+,则下述离子组中能与上述离子共存的是 ( )
A.CO32-、Cl- B.NO3-、Cl- C.NO3-、SO42- D.OH-、NO3-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
A.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OH-+H+ = H2O
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 Cu2+ + 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13.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够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 ( )
A.BaCl2+K2SO4=BaSO4↓+2KCl
B.BaCO3+H2SO4 = BaSO4↓+CO2↑+H2O
C.Ba(NO3)2+ H2SO4= BaSO4↓+2H NO3
D.Ba(OH)2+ 2KHSO4 = BaSO4↓+K2SO4+2H2O
14.重金属离子具有毒性。实验室中有甲、乙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为有毒离子为Ba2+,如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则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
A. Cu2+和SO42- B. Cu2+和Cl- C. K+和SO42- D. Ag+和NO3-
电解质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如弱酸、
弱碱在水中则不能完全电离,不能完全电离的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用其化学式表示,不能以离子的形式出现。请解答15、16两题。
15.下列溶液的溶质都是强电解质,这些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 ·L-1 MgCl2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的是 ( )
A. 150 mL 1 mol·L-1 NaCl溶液 B. 75 mL 1 mol·L-1 CaCl2溶液
C. 150 mL 2 mol·L-1 KCl溶液 D. 75 mL 1 mol ·L-1 AlCl3溶液
16.已知硫酸铅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硝酸,却可溶于醋酸铵溶液中,形成无色的溶液,其化学方程式是:pbSO4+2NH4Ac = pb(Ac)2+(NH4)2SO4。当pb(Ac)2(醋酸铅)溶液中通入H2S时,有黑色沉淀pbS和弱电解质HAc生成。表示这个反应的有关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pb(Ac)2+H2S = pbS↓+2H Ac B.pb2++H2S = pbS↓+2H+
C.pb2++2Ac-+H2S = pbS↓+2H Ac D.pb2++2Ac-+2H++S2- = pbS↓+2HAc
17.下列反应不是离子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硫与生石灰 B.氯气通入溴化钾溶液中
C.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D.铜片与浓硫酸共热
18.要把溶液中C1—、CO32—、S2—分别用AgNO3溶液、Ba(NO3)2溶液和CuSO4溶液沉淀出来,要求每一次只得一种沉淀,正确操作顺序是: ( )
A.AgNO3、Ba(NO3)2、CuSO4 B.Ba(NO3)2、AgNO3、CuSO4
C.CuSO4、Ba(NO3)2、AgNO3 D.Ba(NO3)2、CuSO4、AgNO3
19.某溶液中只含有Na+、Cl—、Al3+、SO42—四种离子,已知Na+、Al3+、Cl—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与SO42—离子的个数比为: ( )
A.1:2 B.1:4 C.3:4 D.3:2
20.xR2+ + yH+ +O2 == mR3+ + nH2O的离子方程式中,对m和R3+判断正确的是:( )
A.m=4 B.m=y
C.m=2 D.m=y/2
离子反应 篇14
【课题】: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要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的目的。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请同学们在实验台上找出naoh固体和cucl2晶体,观察它们的颜色。
2. 请同学们用药匙各取少量在滤纸上将它们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
3. 请同学们将上述混合物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4. 猜想发生了什么反应,试一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1. 学生观察:naoh 白色;cucl2 棕色、褐色等等
2. 学生操作后:没有现象
3.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
4. 学生试写:2naoh +cucl2=cu(oh)2↓+2nacl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间不能反应物质,在溶于水后能反应
1. 请同学们再各取少量naoh固体、和cucl2晶体分别溶解于两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 请同学们将上述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3. 讨论:①物质溶于水时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②naoh固体和cucl2晶体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仅仅是大颗粒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么?
1. 学生操作后:naoh溶液 无色;cucl2溶液蓝色
2.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生成
3.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醒学生从两种固体不见了,cucl2溶液的颜色有别于固体的颜色来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于水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1. 指导学生用学生电源和小灯泡做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导电性实验
2. 电脑演示动画,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变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 讲解:物质在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是电离
4. 介绍电离方程式的写法:nacl = na+ + cl-
5. 指导学生将氯化钠溶液分别换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酒精溶液等做导电实验
6. 讲解:由于发生电离后,生成的离子以水合的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水合离子能显示出不同于化合物的颜色,如,水合铜离子是蓝色的,水合铁离子是黄色的等。
7. 讨论: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我们是否有必要对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提醒化学中的分类意义)
1. 学生操作后: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
2. 学生思考溶液导电的实质
3. 学生讨论
4. 学生练习
5. 学生练习写电离方程式hcl = h+ +cl-
naoh = na+ + oh-
cucl2= cu2+ +2cl-
na2so4 = 2na+ + so42-
bacl2= ba2+ +2cl-
6. 学生议论后:知道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铜离子的原因,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铁离子的原因。
7. 学生讨论:酸、碱、盐能电离;蔗糖、酒精不能电离
(教师分析和总结)
从宏观实验转入微观电离的认识。
强调水子可以将一些物质“拆”开。
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溶于水被“拆”成了阴、阳离子。
使学生熟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注意纠正一些错误写法。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分类的意义
1. 讲解: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发生电离,我们把这些能电离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由于存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非电解质由于不能向溶液中提供阴、阳离子,所以溶液不导电。
2. 讨论:根据我们刚才所做的实验,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类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3. 讨论:我们给出的电解质的概念和课本有什么不同?
4. 讲解:象baso4这样的盐由于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极少,所以几乎不能导电。但我们将其融化后,baso4仍能电离导电。所以,baso4仍属于电解质。
5. 讨论用树状分类法画出物质的的分类图
6. 练习:下列哪些是电解质?①nacl②hcl③naoh④cuso4溶液⑤酒精⑥cu
7.作业:(略)
1. 学生理解
2. 学生讨论后: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3. 学生讨论后:书上还有熔融的条件
4. 学生写出电离方程式baso4=ba2+ +so42-
5. 学生练习
6. 学生练习
(教师分析指导)
这一部分虽然属于概念的讲解,但由于做了很多实验,有了先前的铺垫,所以这样的结论也不显得突兀。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1.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3.物质的电离→4.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离子反应 篇15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离子反应 篇1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离子反应,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在学情上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且初中已有复分解反应和酸碱盐导电实验是引入本节课的关键,而后面许多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会涉及离子反应的内容,故本节内容可以说是贯穿了高中化学的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要求把本节课分为二个课时,确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离极其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电解质的定义;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①电解质的定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力求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学习。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学习过程设计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实验一,NaCl晶体,水,NaCl溶液导电问题对比提出问题:1.金属导电的原理2.NaCl晶体,水为什么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的原理分析问题:自由移动是关键环节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通过从NaCl晶体到溶液物质存在形式由化合物转变成离子的过程讨论探究电离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环节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练习】NaCl,NaOH、HCl,CuSO4,H2SO4,Ba(OH)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酸碱盐的定义酸: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氢离子)的为酸。
碱: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氢氧根离子)的为碱。
盐:在溶液中(或在融熔状态下)电离出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是盐。
【过渡】酸碱盐从物质分类上说均为化合物,统称电解质。
环节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学习定义,分析辨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方法
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不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
离子反应 篇17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习,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 1 煤和石油
- 2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配平(第一课时)
- 3 离子反应
- 4 第一节 氧族元素
- 5 钠的化合物
- 6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 7 氨、铵盐(第二课时)
- 8 盐类水解
- 9 电离平衡--电离平衡
- 10 《化学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