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科学活动《魔术箱》是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一个主题活动《一起玩》中的一节活动课,它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寓于幼儿喜闻乐见的“变魔术”这个游戏之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新《刚要》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同时又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充满生趣,每组以两个造型完全相同,但颜色各异的盒子,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感知“有”和“没有”,并在目测中比较“大”、“小”进行排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在教学时,充分考虑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大胆选用“变魔术”游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活动正是以这个为切入点,衬以夸张的语言、身体动作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达到教育教学目的。2、幼儿现状分析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要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班幼儿刚上幼儿园,不管是从数概念的掌握上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处在低层面上。再加上托班幼儿短时注意的年龄特点,必须要求严谨的科学活动要以足够吸引力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眼球和注意力,使科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在游戏里,让幼儿在不经意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寓教与自然流露中”。3、活动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布卢姆斯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1)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2)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3)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4、活动的重、难点重点:根据托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及认知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寻找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这一目标上,采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方式逐步深入,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有”和“没有”;难点:有难度,才有挑战。毫无难度的活动显得没有意义;难度太大的活动又稍显浮夸。一次分类是新《刚要》对托班幼儿提出的科学目标。在同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小,是对幼儿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数概念掌握的体现,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所以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放在“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这都是此次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我将以各种教学手段使之达成。5、教学准备魔术箱一个,各种盒子同样大小各两个,分别为黄和绿。二、说教法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和夸张的身体动作感染幼儿外,还适宜地选择了方法组织活动:1、启发式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发展性和逻辑性。提问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表达和想象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欲设都经过周密的推敲和思索。比如当幼儿观看了魔术箱之后,我以启发性的提问:猜猜看,箱子里有没有东西?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语言环境。《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并愿意说的机会。在变出盒子之后,我又问:变出几个盒子?它们一样大吗?跟魔术箱比呢?引导幼儿通过目测,观察和比较大小,掌握数概念。这些问题的预设我都下了很大的功夫,目的是想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开阔幼儿的思维能力,避免封闭式的一问一答。2、观察比较法事物的大小需要通过观察比较才能显而易见。为了让幼儿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掌握数概念,我选择了观察比较法,将盒子进行大小比较,按“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规律进行排序。此外我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交流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三、说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通过多种载体激活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我为他们精心选择了以下学法: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当中目标名明确的指出:幼儿“能用多种的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当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方式感知和区别“有”和“没有”,在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解决难点。2、观察法:幼儿通过观看大小排序,直接获得数概念的印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操作教具,让幼儿观看魔术箱变魔术,体验变魔术的乐趣,并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使科学活动得到完美的演绎。四、说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