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灌婴,是汉代开国功臣,最早跟随刘邦起家,作战勇猛。在有些人看来,像周勃、灌婴这样,只会打打杀杀的大老粗,毫无智慧,没有什么价值,远比不上运筹帷幄的阴谋家。
窦广国,字少君,出身贫苦,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弟弟,观津(今河北武邑)人,自小就和姐姐窦姬生离死别(姐姐被官府掳掠到宫中,且输送到代国)。四五岁的时候,他被人拐卖,不断上旧货市场,连续转手十多家,最后落到宜阳一个买家手里。到了十多岁,被主人赶去山中烧炭。有一天晚上,他和一百多个同样命苦的人,躺在堤岸下睡觉,堤岸突然崩塌,除他之外,所有人都被活埋。惊惧之余,他给自己占了一卜,卦象显示自己命好,不多久就可封侯,颇觉诧异。他跟着主人来到长安,听说朝廷立了新皇后,姓窦,老家在观津,怀疑就是自己的姐姐,壮着胆子,上书认亲。
新皇后的确是当年的窦姬,当年,她给代王刘恒当妾,一不小心,生了汉景帝,从此发达,封了皇后。因为想念家乡亲人,她特意张榜搜寻,一听弟弟前来认亲,喜出望外,马上报告老公汉文帝刘恒。
刘恒夫妇立刻召见窦少君,查验证据。
窦少君娓娓叙述自己的出身籍贯和遭遇,供出两个最关键的证据,其中一个是脑门上的伤疤。年少时,他和姐姐一起爬树采桑,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额头碰破,落下疤痕。还有一个,就是当年和姐姐临别的记忆,非亲身经历者,叙述不到这么详细。
他说:“姐姐当年被吕太后遣送到代国,曾经和我在传舍(官办旅店)诀别,还向人讨了一点热水,为我洗头,又讨了一点饭食,让我果腹,方才和我挥手作别。”
头上疤痕和诀别细节,当即令窦皇后泪如雨下。
伐薪烧炭的农民工窦少君,一转眼,成了人上人。
这件事情,引起周勃和灌婴的严重忧虑。
原因很简单,忧虑自身的安危。他们说:“吾属不死,命乃且悬此两人(包括窦广国的哥哥窦长君)。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
这句话很朴实,很真诚,没有抬到家国社稷的高度,没有说为了大汉王朝,为了社稷,仅仅说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他们刚刚经历过吕后专权,费尽辛苦,才把吕氏家族除掉,保住自己的性命。他们的话,貌似不够崇高,实际上,这种不崇高的思维,不但能挽救自己,还能挽救人们常说的宏大名词——国家社稷。
周勃和灌婴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马上采取行动,预备从源头上堵截这种行为。
他们采取什么行动?当然不可能把窦广国杀掉,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是趁早套近乎,拉关系,这样做,太低级。把自己绑在权力的毒瘤上,将来,有可能与它共灭。最好的选择是,不让这颗权力的毒瘤生长。
他们给窦广国和他的哥哥窦长君,找了一些饱学的老师,和有节行的君子,教窦氏兄弟做人的道理和恭谨的礼仪。
我们可以断言,在涉及巨大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那些受过善良和高尚道德情操教育的人,未必不作恶,其人群比例肯定比未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低,否则,在世界上,教育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已经蕴含相互妥协的原则,它绝非空洞说教。如果为全社会所遵守,而不是由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迫,这种道德准则,才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周勃和灌婴的做法,结出了什么果实?
古书上说:“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可以说,周勃和灌婴成功了。
很多时候,有大智慧的人,为自身的利益所做的事,往往能同时达到有利于国家百姓的目的。窦广国兄弟身为外戚,贵宠之极,如果品行有亏,稍微一动,就能引起腥风血雨,不知多少人要为之陪葬。一旦他们懂得这种行为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这种事就不会发生。朝臣外戚和平共处,百姓也不用承担动乱的风险。
周勃、灌婴的出发点,虽然是为自己考虑,做法却充满大智慧。那些搞权谋的人,可能在文帝和窦皇后面前,对窦氏兄弟曲意逢迎,一旦文帝和窦皇后死去,就要通过阴谋,诡计将窦氏兄弟消灭。就算最终胜利,也会杀人盈野,付出沉重代价。
在权谋斗争中,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呢?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后世的无数人,因为抛弃良好的道德准则,才对善使权谋者充满崇敬。不管会产生多少冤魂,也不管这种胜利带来的可怕后果,此乃民族最悲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