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热读 >

捐资建学校,只为听书声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的杨斯盛,因为父母早逝,家境贫穷,不得不在十三岁时出来谋生。

杨斯盛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手脚麻利而且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帮一位厨师砌炉灶,炉灶很好用。于是,厨师便把他介绍到上海海关的后厨里砌炉灶。洋人发现这位少年很勤快,便把他留在海关负责维修房屋工作。杨斯盛没想到砌个炉灶,竟然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没读过书,但杨斯盛很聪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而且总跟洋人打交道,竟然还学会了英文。学习让杨斯盛的眼界放宽,随后,他用打工积蓄开了一家杨瑞泰营造厂,因为努力肯干,公司运营良好。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清政府重建上海海关,因为建筑难度大,同行竟然没有敢来投标的,反而有几家外国公司前来投标,这件事对杨斯盛触动很大——知识匮乏太可怕。此后,杨斯盛通过努力终于中标,并亲自督工建造,海关终于建成,是当时上海最显赫的西式建筑。

杨斯盛从此跻身于上海滩富豪之列,他在建筑业口碑极佳,许多业务纷至沓来,但杨斯盛并没有马上接手其他业务,反而投资办起了学校。先是在自家宗祠里设立私塾,招收贫穷子弟入学,不收任何学杂费。杨斯盛此举惹来同行们纷纷嘲笑,放着生意不做,办什么学校,而且还是免费的,不是吃饱了撑的,就是没事烧钱玩。家人也不理解,极力劝说杨斯盛放弃办学。

杨斯盛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机会读书,好在自己有机会弥补,才得以将生意做大,没有知识寸步难行。我现在有能力,让失学的孩子们有书读,而读书就得建学校,这样才能将知识传播出去。”

虽然不被理解,杨斯盛依然坚持。1904年,在上海公共租界梅白克路,杨斯盛出资兴建了广明小学和广明师范讲习所。为了让学校越办越好,杨斯盛特意请来当时知名学者黄炎培助教。

1905年,杨斯盛又在上海浦东购地建校,前后出资共计十六万两白银。杨斯盛如此大手笔建校,引来社会各界诸多猜疑。有好事者纷纷传言,杨斯盛如此下血本,是沽名钓誉,为以后进入政界铺路。

于是,有位学政官员在视察学校之后,准备将杨斯盛捐资办学之事奏请朝廷奖励。杨斯盛却笑着说:“办学,乃以博青紫耶?”意思是说,我办学难道是为了获得高官厚禄吗?学政官员不解地问:“不图当官那为了什么呀?”杨斯盛意味深长地说:“我就是喜欢听读书的声音。”

1907年,上海“私立浦东中学”终于建成,黄炎培被聘为首任校长。随后,杨斯盛又出资白银十二万两,为学校添置诸多设备。为建浦东中学,杨斯盛前后捐资达三十多万两白银,占其家产总值的三分之二,而杨斯盛的家庭生活却极其简朴,家人为此取笑他是“毁家兴学”。

杨斯盛“毁家兴学”终有成就,上海浦东中学迅速跻身于名校行列,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杨斯盛为此写下“勤、朴、诚”三字,以告诫并勉励师生们。而许多优秀学生如历史学家范文澜、物理学家王淦昌等等,都是从浦东中学毕业或结业,成长为国家栋梁。

美丽整洁的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清脆悦耳传得很远很远,曾经对杨斯盛捐资办学而极尽诽谤之人,终于明白了杨斯盛的“喜听书声”并非戏言,世上唯有读书声才是最美妙悦耳的。

杨斯盛终其一生捐资办学,自己却从不插手学校事务,而且对家人也立下规矩:“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真正做到只喜听书声,决不沽名钓誉,在所有捐资兴建的学校里,没有一所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生命不息,办学不止。1908年,杨斯盛病重,却还牵挂学校发展以及学生费用问题,他对黄炎培说:“余于校务无所憾,未能悉免诸生学费,苟天假余年,以余在工商业上之信誉,岁入且巨万,誓必悉以付吾校及其余公益。”黄炎培为此感慨地说:“杨先生毁家兴学,一切为了教育,没有一丝一毫为个人立名。”

1908年,杨斯盛去世,黄炎培为他题写墓碑“静听书声”,希望杨斯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继续听到读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