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物 >

李娜--“娜”是传奇

2011年6月4日,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夺得苏珊·朗格朗杯。凭借这场胜利,她成为1896年以来第一位获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世界排名升至世界第四。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娜原叫李丽娜,后来奶奶嫌这个名字太拗口,说干脆就叫李娜吧,响亮有力。

练网球对她来说纯属无心插柳,起初她原本想练羽毛球。父亲李盛鹏曾是湖北省羽毛球队的业余选手,十年浩劫打破了他的梦想,“运动员情结”自然转到了女儿身上。5岁时,李娜被送去学打羽毛球。练了几年,她在训练中便表现出步法灵活、爆发力强的优势。武汉市网球业余体校夏溪瑶教练看在眼里,认定她是个网球运动的好苗子。从1989年起,李娜便在少儿网球队开始了艰苦训练。

“当时家里收入很少,条件不怎么好,培养她确实不易!”母亲李艳萍回忆说。但让人欣慰的是,李娜从小身上就有着一股“不叫苦、倔犟、不服输”的拼劲,加上教练精心指导,她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网球运动员。

1993年9月的一天,湖北体工大队余丽桥教练来到武汉新华路体育场选网球苗子。面对眼前晃动的五六个孩子,她一眼看中了李娜。李娜出色的身体特质,非常适合网球运动高强度的急停、变向和奔跑。现场“喂”了几个角度刁钻的球,李娜奋不顾身挥拍迎战,余教练认为她潜力巨大,值得悉心培养。

熟悉李娜的人,都尽量不和她提小时候。14岁那年,父亲李盛鹏病逝,这是李娜心头永远的痛。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本来就不宽裕的日子过得更加艰辛。李娜似乎一夜之间成熟了,她训练得更刻苦。第二年,她获得全国网球总决赛冠军。同一年,耐克公司送她到美国训练7个月。她深深懂得要把握难得的机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定期向妈妈写信汇报训练进程,督促自己。

“我从来不喜欢牡丹那种张扬的艳丽。虽然梅花不起眼,但在三九严寒里还能绽放,我希望我也能有梅花的品格。”困难时她常对自己说,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有存在的理由。

1999年,李娜转为职业球员,17岁的她获得了3个ITF单打冠军和8个双打冠军,首次入选国家集训队。2000年,她与李婷搭档夺得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巡回赛女双冠军。2001年,李娜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一举拿下女单、女双及混双3个冠军,堪称大运会上最闪亮的一颗明星。随后的九运会上,20岁的李娜又连夺女单、女双和女子团体3枚金牌。

单飞的日子不孤独

距离巅峰似乎只有一步之遥,21岁的李娜却在这时选择了退役。关于退役原因,坊间有很多版本,比如教练9年没表扬过李娜一次,她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练网球了;最浪漫的版本,说是由于与男友姜山恋爱遭到国家网球队反对,所以愤而出走。

李娜这种“离家出走”式的突然退役,对于网管中心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那一年中国网球队在亚运会上的惨败。离开国家队时,她并没有经过国家队同意,只留了一封信:“由于我个人身体不适,可能不适于网球的发展了,希望特批我下队。”

随后,李娜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就读,并与姜山确立了情侣关系。吃住在校园,除了学习和吃中药调养身体外,她还参加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甚至跳体育舞蹈和现代舞运动,就是不碰网球。

姜山为人熟知是在2011年初的澳网。女单决赛后,李娜致辞时感谢了他:“坐在包厢里的那个穿黄色T恤的人是我的丈夫,我想对你说,无论你以后是胖是瘦,健康还是生病,我都会跟着你,我爱你。”当初的男友如今成了丈夫及训练搭档。此前,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李娜向他示爱的那朵文身玫瑰。2004年,也正是姜山说服李娜重返网坛。

李娜开始成为大满贯比赛的常客,从菜鸟成为一流球星。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巡回赛单打冠军,第一个闯入大满贯八强,第一个奥运女单四强,第一个闯入Top10排行榜。

接着,李娜得到许可,开始“单飞”。她组建了一个高效率的职业团队——“娜之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2010年技术教练托马斯不辞而别后,姜山兼任主教练、陪练、心理医师和后勤等,依然能保持运转。德国人阿历克斯负责体能,王牌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则为她统筹。她可以自行选择比赛,并把训练大本营安到了德国慕尼黑。

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娜”,而强悍的个性,国际化的打法,则让李娜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力。很快,她成为首个夺得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选手。从那以后,李娜就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世界排名连连攀升,去年成功跻身世界前十。

法网赛后,李娜动情地说,“感谢姜山,虽然他已不再是我的教练,但他的作用谁也无法替代。他一直容忍我、陪着我,我真的十分感谢他!”在姜山面前,她永远是个需要呵护的小女人。从初识到现在,十多年来不曾改变。

中国体育新名片

她染发,穿耳钉,文身;她16岁谈恋爱,离开国家队;有时无视记者存在,吼丈夫、吼裁判、吼体制……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她的段子,简直可以成为娱乐时代又一道风景线。但这个“坏小子”,却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赞叹。

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显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球迷的喜爱。从当初初涉巡回赛,甚至不敢和对手打招呼的青涩,到现在一口流利的英语、时不时的幽默,李娜已成为巡回赛以及国际媒体眼中当之无愧的偶像。

她并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甚至不认同外国媒体对她“非典型中国人”的评价。李娜是巡回赛中人缘最好的中国金花,扬科维奇、汉图楚娃、库兹涅佐娃等明星球员都是她的好朋友,这一切都是依靠实力说话。

而现在,拿下自己第一个大满贯决赛后,李娜依旧没有正面回应“国际娜5”的美誉。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自己的影响力,“我想我的第二次大满贯决赛会努力打得更好些。如果我的成功能让中国网球前进10年,我愿意继续拼下去。”

有人已经在说她是中国新偶像。马德里公开赛打入四强后,有国外记者问李娜,中国国内最有名的运动员是谁?“姚明。”李娜回答,但很快补上一句,“如果我是个男人,现在已经进入世界前十,我在中国会比姚明更出名,可惜我是女人。”

2010年1月,在一次慈善晚会上,李娜将马德里公开赛、中国公开赛获得的160万元奖金捐给了玉树灾区和儿童基金会。她说:“我首先得把我自己养活了,才能考虑捐款的事。否则哪有能力资助别人?”

当被问及2011年最想要的是什么时,李娜脱口而出,“我想要钱,谁不想要钱啊,而且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挣得,我很踏实。”

“你的表现肯定会时好时坏,用不着太责怪自己,一直在为自己努力就好。不用想为别人做什么,我只为自己而努力。”在很多人看来,李娜只为自己而活,她在球场上也确实如此,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财富榜也在印证李娜的国际化。从没有任何关注,没有人打招呼,甚至裁判也无法准确读出自己的名字,到如今1座奖杯、2亿身价,转机就发生在短短几年间。澳网的成功为她赢得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青睐,前不久公布的2011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这位29岁的武汉姑娘综合排名列第35位,成为中国体坛一姐。

更具说服力的是,李娜的成功绝非昙花一现。从澳网的轰动到硬地赛季的连败,再到红土的突破性怒放,经历过起伏的李娜才是一个全面的李娜。“她的风格和打法,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伟大的女球员:艾弗特。她从一位传统的底线球员,变成了一位危险的强力击球手,同时也变得更加强壮和敏捷。她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达到职业生涯的新高度。”在美国《网球》杂志的专栏作家皮特·波多看来,李娜的技术依然在提高,她的未来并不因年龄而达到极限,“对于‘国际娜’来说,也许天空才是极限。”

如果说澳网的历史性突破只是开始,那么法网的成功已令世界媒体为李娜折服。英国《金融时报》直言,亚洲一姐胸口的玫瑰文身就已显露了自己张扬的性格,正是这种带有反叛的个性正在全面影响中国体育的未来,“两年前,李娜等四名女网运动员脱离了举国体制,获准自主经营职业。她的成功让中国的职业网球乃至体育都在经历潜移默化的改变。”

也许,李娜早就认识到自己的国际化,她也确实小小地抱怨过自己在国内不受重视。可一旦站到新的里程碑前,她骨子里的使命感却油然而生,“推动中国网球前进10年,那是李娜的愿望。若让机会白白溜走,这就不是李娜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