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交流群里,宝妈叶子大倒苦水。周末,她在家陪6岁的儿子写作业。期间,小家伙很不专心,不是去吃东西,就是摆弄手机。叶子再三警告无果后,一时没忍住,放弃了慈母形象,打了儿子!为人父母者,一定特理解叶子的矛盾内心:明明不想打,却往往情难自控。
为此,爷爷奶奶很生气,外公外婆特愤慨,纷纷指责:“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靠打骂去教育呢?”网友也分成两派,反对派:不能打,越打越不听话;打孩子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你现在打他,他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支持派:棍棒底下出孝子,必要时还是要动武;孩子闹起人来,简直就是混世小魔王,道理根本听不进,不揍都对不起自己;我们小时候谁没被打过,也没见有人出现心理问题。
“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曾是许多中国父母的至理名言。但随着思想空前解放,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这一传统观念不断被质疑、推翻。《童话大王》中说的较有代表性:“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让你把他生出来的。”那么,“棍棒”就不需要了吗?我看未必,孩子还是需要些体罚威慑的,尤其在他们还不懂分辨是非的时候。
成龙幼时由于对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在上完一年级后,便被父亲寄养在于占元的梨园行学艺,还签下了“生死状”。于占元是出了名的严师,奉行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倒立、劈腿、蹲马步是家常便饭,稍有差错,就是一顿鞭打。电影《七小福》中,对这一情节有浓墨重彩的展现。一众师兄弟中,于占元对成龙这个调皮的干儿子管教尤为严厉,他承受的皮肉之苦也最多。据成龙回忆,当时真担心自己会被师傅打死,一度想逃离。
从生物学上说,我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重复刺激。简单来说,即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成龙把疼痛和记忆,当成最为宝贵的财富,长留心中。以致多年后,在他终于熬成名角,远离那个曾经做梦都想离开的鬼地方后,却满是怀念和不舍。
对于体罚孩子,反对者有2点理由:
1。对孩子不尊重,西方发达国家,从来不打孩子;2。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心理阴影。事实果真如此吗?英国虽在1989年通过法律,禁止学校和家长体罚学生,但2001年,就有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很快,2006年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罚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利。只是,他们有一套详尽的流程,如体罚需要家长同意,要有专人监督执行,须备有惩罚记录等。新加坡的鞭刑,也是如此。早在1948年,新加坡监狱调查委员就定下了如下狱规:“对于15岁以下未成年犯,只能由来狱法官判处最多细藤6鞭,鞭刑的行刑部位是犯人的臀部。”
再说家长担心的心理阴影问题。哥们儿建华,少年时因一次考试考砸,被他爸爸用鞋底打得屁股开花。于是总想“一雪前耻”,还离家出走。心理学研究表明,冲动是行为系统不理智的各种表现,是人的情感特别强烈、基本不受理性控制的一种心理现象。显然,对父母“报仇雪恨”,只是他一时冲动的荒唐想法。旧事重提,早已事业有成的他感慨:“他们都老了,打我都打不動了。”要知道,情绪作为一种本能的能量,是有积蓄效应的,积蓄到一定程度倘若不去发泄,后果很严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那些养在温室,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棍棒为何物的孩子,心理反而更脆弱。
当然了,这绝非怂恿家长体罚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可盲目体罚孩子,只能将之作为助其成长成才的一种补充手段。育儿群里,有家长反映,自己1岁的宝宝喜欢咬人,立马有人出馊主意:给他两巴掌,下次就不咬了。孩子咬人,只是牙龈发痒或发泄情绪的表现,一打了之,当真愚不可及!
那么,究竟哪些情况,可以考虑“动粗”呢?
1。危险场景。孩子年龄尚小,好奇心重,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当他们身处危险场景而不自知时,就很有必要用“打”的方式。如当他们手指去捅电源插座,触碰开水瓶,试图打开行驶过程中的汽车门把手时,就必须立马让他们“长记性”。
2。违反规则。无论我们是否成年,都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孩子因贪图一时的新鲜刺激或模仿大人时,很可能会在某些行为上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越过法律准绳。如盗窃、出入酒吧夜店、抽烟酗酒、加入黑社会群体等。此时,父母就可以拿起“棍棒”,让他们牢记教训。
3。屡教不改。《思想聚焦》中有句话特有道理:“你要知道,每一次屡教不改的背后,都是这种没有原则的包容。”经过父母、老师多次提醒后,依然明知故犯的孩子,父母万不可听之任之,必须给点颜色瞧瞧。如,多次提醒后仍痴迷电子游戏、早恋至早孕,甚至向老师大打出手等。
当然举起“棍棒”时,需要特别注意3点:1。身体部位。无论你再怎么怒火攻心,下手时都不可随心所欲。手心和屁股的神经分布较少,且皮糙肉厚,可以作为下手的目标。2。适可而止。体罚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补充手段,震慑住熊孩子就足够。万不可陷入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的恶性循环。3。切忌人格侮辱。不少家长在气急败坏之下,往往会对孩子边打边骂:“你就是头猪”“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不懂四门的东西”“还不如扔了算了”……心理专家指出,当父母对孩子进行人格侮辱时,孩子内心往往会自然反应:我是无用之人!我不是亲生的!我是最不受待见的!我想死!此时,孩子内在的自尊心降到冰点,继而引发自卑心理和轻生念头。恰当的做法是,要让孩子知晓挨打的原因才是目的。
客观来说,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中宝,即便犯错,家长也不愿下手。但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多时候,都要家长、学校一步步引导才行。而这一过程中,倘若遇到孩子调皮捣蛋、破坏规则等人为阻力,一些可以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的体罚威慑是必要的。梁宏达说:“身体上的疼痛,对孩子记忆力影响最深。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但无论严师还是慈母,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塑造一个更为优秀的孩子。所以,孩子成长道路上,请别吝啬你的鼓励、赞美,也别收起你的戒尺、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