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5元一瓶的柠檬茶,现在10元可以买到5瓶;原价14元一盒的薯片,现在18。9元4盒;曾经20元一包的杧果干,如今只需9。9元,这些令人疯狂心动的价格都源于同一类商品——临期零食。
临期零食指的是“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为了避免浪费,这些食品会被打折出售,一般折扣在3~6折不等,性价比非常高。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既然是临期食品,会不会影响健康,食用是否安全?对于当下喜欢带着保温杯去蹦迪的养生青年来说,这样的食品他们是否乐意买账呢?答案是肯定的,临期零食俘获了很多年轻人的心。
“保质期”和“临期”的区别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超过4成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而在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人群占比为47。8%。
“薅羊毛”依然是当代年轻人最热衷的事儿。他们一边笑话超市里抢打折鸡蛋的邻居大妈,一边乐此不疲地购买着超低价格的临期零食——实际上,这两件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一袋薯片的保质期到这周五,那么这袋薯片在周五24:00和周六凌晨的00:01时的品质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保质期其实是一个为了界定法律责任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保质期内,食品的生产者要为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负责,但是如果消费者过了保质期再食用,若发现食品变质等问题,厂家将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临期食品虽然被定义为临近保质期限,但也依然在商家承诺的食品安全期限内,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临期食品,国家也有着严格的定义标准。即使是临期食品,距离保质期限一般都还有一段时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曾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費者做出醒目提示,一些超市还设有“临期食品专柜”。
如果在电商平台搜索“临期食品”,就会发现这类店铺数量庞大。据某电商食品行业负责人透露,某宝上现在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差不多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购买者以年轻人为主。
“薅羊毛”是恒久不变的快乐源泉
“豆瓣”上还有一个“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小组简介中写着: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凡勃伦效应,即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增高而不是降低而增加,也就是人们开玩笑时常说的“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当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鉴别同类产品的好坏,这时价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价格高的商品品质应该好于价格低的商品。
临期食品则化解了这一矛盾,因其价格降低清楚地写明了原因,即食品临近保质期,如果能接受就可以“占这个便宜”,不能接受就不必购买。对“临食工”来说,这样透明的消费反而让他们更放心。
关键是你在吃什么
有业内人士分析,临期食品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食品市场产能过剩。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8224亿元增长至129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09%,预计在2021年可达14015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导致大量的食品流入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也已经造就了一个新的“百亿市场”。
临期食品市场巨大,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这类食品安全吗?长期吃临期食品是否影响健康?
对此,范志红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对我们国家而言,我们既考虑到口味品质,也考虑到食品安全责任,对于很多食品,尤其是长货架期的食品,保质期都是有一定富余的。”
真正能够界定健康与否的是你吃下去的食物。比如高油高盐的薯片,即便是刚出厂的,如果大量食用也很不健康;但如果是临期番茄罐头,只要罐头没有漏气,微生物没有超标,食用后依然可以给身体增加矿物质,反而是健康的。
范志红还特意强调,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比如需要冷藏的巴氏奶,一旦过期后细菌增殖的风险比较大,虽然不是一定不能吃,但必须要仔细观察。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达到13亿吨,相当于人类全年生产食物总量的2/3,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减少食品资源浪费。在英国利兹,有慈善机构经营了一家“剩食超市”,购进当地其他超市的临期食品,并以很便宜的价格售卖。人们甚至可以不付钱,通过劳动来换取。日本的罗森便利店会通过供应商的协助,把下架商品处理成有机肥,分发给与罗森合作的农户,用于农作物种植。
在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社区内开设了一家慈善超市,特定货架上摆放了临期的面包、紫菜、速冻包子等食品,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免费领取。超市的墙上还专门贴了温馨提示:为保障您的健康,请您关注领取食品的保质期,在期限内食用。这家超市很受当地居民欢迎,社区居民姜女士就常常会来领取食品,因为她有两个孩子,家中食品消耗快,领回去后很快就会吃完。
能够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固然是件好事,但临期食品的来源也需被重点监管。有些商家会利用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或者将折扣标注得很低以吸引消费者。
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也建议,网购临期食品前需要仔细判断店铺是否可靠,大型商超里的临期食品基本都是因为物流或销售预估不当等原因而临期降价,相比之下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