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生活 >

任意震动

2014年,伦敦的地铁工人爆发了一次大罢工,全城270个地铁站关闭了171个,很多上班族不得不另想办法上班。

上班族大多使用的是公交系统通用的电子交通卡。罢工结束后,3名经济学家调出数据,发现罢工期间,大部分乘客都选择了跟平日不同的通勤方式,但罢工结束后,有5%的乘客从此改用新的通勤方式。也就是说,多亏了这次罢工,他们才发现自己其实有更好的上班路线。

这就是哈福德所提倡的任意震动: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只是随机甚至简单粗暴地震动一下,就足以让你找到非常好的创新机会。

传统上,我们认为成功的特质是这样的:专注,每次只做一件事;有执行力,该做什么事情时立刻去做;能自控,做事有明确的目标和进度,而不是凭心情;有极简力,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排除其他干扰……但是这些都高度严谨、机械化,似乎只适合用来学习或执行任务。观察一下艺术大师、创新发明家、改革领跑者等,你会发现除了这些特质,他们显然还具备一些别的特质。

1958年,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伯尼斯·艾杜生教授曾展开一项长期研究,追踪了40位正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科学家。在之后的20多年中,教授对他们进行定期采访和心理测试,并收集他们发表的作品。研究对象中有4位获得诺贝尔奖,另外2位被誉为该奖的有力竞争者,还有一些人进入美国国家科学院,而大部分科学家的发展状况十分平庸。

1993年,在艾杜生教授去世几年后,她的同事对这项研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为何有些科学家不断取得成就,有些却昙花一现。最后他们发现,顶级的科学家往往是不断切换研究课题的——他们在最先发表的100篇论文中,平均已经切换了43次研究课题。也就是说,如果想不断获得重要的成就,就得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强调整洁有序的背后,其实是强调循规蹈矩。当身处这个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