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村子里最早考出去的大学生,在外面功成名就,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没有忘记家乡,带了一笔不菲的资金回来,帮助村里建企业。我作为县里招商引资部门的负责人,前往迎接。
成功的人,一向注重衣锦还乡,他却不,每次回家,都会轻车简从,更让人不理解的是,他还脱下那些名牌衣服,换上一身土气的装扮,让自己瞬间成为村子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的解释是,他还没有让家乡的人们脱贫致富,凭什么自己那般高贵,他没有资格这样做。他说他的穿着,要配得上家乡的质朴。
“我不配。”我对他说的话记忆犹新,“不配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贫瘠的土地上,除非,你把它们变得肥沃起来。”虽未穿着华丽的外衣,但我看到了他美得无以复加的灵魂,在富丽堂皇间激荡。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华人企业做业务主管,公司经常会开展一些去附近山村进行帮扶的活动。有一天,她在小村庄里,帮助村民们发救济粮。发完大米后,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把大米放进筐子,然后头顶着大筐回家。朋友要去另外一个村子看看,就与几个妇女结伴一同出村。
一行几人走在辽阔的沙漠里。这时突然听得一声惊叫,一位妇女脚下一个趔趄,把半筐的救济米全撒进沙地了!那位妇女立即哭了起来,朋友上前安慰说,走吧走吧,这大米撒进了沙子里是无法拣出来的。
“不!这是我们全家几天的口粮!”妇女大声喊着。可是能从沙子里把大米拣出来吗?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只见这位倔犟的妇女擦去泪水,开始跪在那儿一粒一粒地拣大米了。
而我的朋友,看到此情此景,不容分说地也跟着跪下去,陪着那妇女,一粒一粒地拣起了大米,一整个下午,只在做这一件事。为此耽误的工作,她并不介意,她说她这样做,不仅仅是心疼那些大米,更重要的,是心疼那个拣大米的黑人妇女,跪在那里,一粒一粒拣着大米,感觉很神圣,仿佛在为自己的灵魂做一场瑜伽。
著名作家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林黛玉之死,认为高鹗续写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宝玉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英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绛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应是诗化而来诗化而去,重要的依据之一是:中秋赏月林黛玉和史湘云来到凹晶馆池沿边,对着清风皓月两人联诗悲寂寞,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行本为“冷月葬诗魂”)即是曹雪芹有意为林黛玉沉湖归仙的伏笔。林黛玉应是很从容地来到湖边,由浅及深,他人只在湖边看到林黛玉的头饰和披肩之物,已找不到身体。潇湘妃子还情泪竭后归于仙界。
刘心武在讲解这段内容时已是咽喉哽噎,悲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正和曹雪芹老夫子的灵魂对着话。这样做学问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将自己全部的心思都融入进去,以至于达到无法自拔的地步。路遥、季羡林等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血液和骨髓中都是他们苦苦撑持的思想。“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完全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的时候,他一定会做出旁人无法相及的成绩。
而我,更愿意把这一切努力,都当做是针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场瑜伽练习。
只为了让一颗灵魂更加丰盈、健美,飞得更远更高,可以握住更多的云朵,可以挤出更纯粹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