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母亲,后是女儿,撑起了这一爿小店。
最开始是做芝麻汤圆,传到女儿手中时,已经多了很多糖水花样,什么腐竹煲鹌鹑蛋、雪梨炖川贝、莲子百合、木瓜牛奶……但主打的,仍是这一款芝麻馅的汤圆。
每天,三四点起,赶去码头,那时货轮刚到,卸下成箱的水果。赶早的人才能挑到好东西,女儿满心欢喜地把一筐筐饱满冰凉的水果扛上三轮车,踩回家。
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又要赶往市集,那时天才刚亮。采买芝麻、莲子、百合、糯米等等原料。芝麻比以前一斤要贵上两元,糯米也贵了有一倍。成本高涨,小店维持下来着实不易。
东西备齐,女儿抹一把汗,开始洗芝麻。她的手腕上套着只碧绿玉镯,是生日时母亲买给她的,戴在腕上,一戴就是七八年。漆黑的芝麻沾得她手臂、镯子上都是,她用洞眼细密的簸箕舀起芝麻晃了又晃,同时不停地放水,直到混浊的水终于变得清澈,才把芝麻放在一边,沥沥水。
灶开小火,把芝麻倾倒进锅,女儿把着锅铲,一刻不停地炒芝麻。不能停,一停,芝麻就焦了。这样炒了十几分钟,方才闻得到芝麻香。待芝麻炒熟,她的脸上已然沁出了细密汗珠,手臂酸疼。
可哪有休息的时间?得马上用小磨磨碎,推着磨柄打转转,磨碎的芝麻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这就是手磨芝麻了。磨好的芝麻装了一大盆,加糖加熬好的新鲜猪油拌匀。倒出一大袋糯米粉,调水揉好糯米团,搁在一边待用。
头发花白的母亲也来帮手,和女儿坐在桌子边,一人揪一小块糯米团,揉揉,舀一匙芝麻粉,再掐掐揉揉,就包成了一个汤圆,牛肉丸一般大。整整齐齐排成行,一行又一行地用木板盛着,温柔洁白若小绵羊。
到了开店时间,有人进来喝糖水,点一碗芝麻汤圆。
白胖胖的汤圆跳进了沸水里,沸水里翻滚着姜和陈皮,没过几分钟,连汤捞起,盛在一只蓝瓷白花的碗里。五只汤圆浮在水面,半透明,可以看得见里面黑色的馅,正好满满地挤成一碗。客人咬一口,淌出黑色的半溶的液体,香气蓬勃。
以前的人爱吃厚皮汤圆。那时生活辛苦,三餐只求个饱,糯米比芝麻抵饿,又有咬劲,所以要求皮厚馅少,当然,价格也低廉。如今,汤圆个头不变,但是皮薄馅多,略不小心,就把皮捅破了。
但是细心的女儿绝不会把汤圆煮破。她说,怎么能把破了的汤圆给顾客吃?我之所以千辛万苦地自己做,就是要个个都完整。好汤圆也是店主的一番心意。
这种心意,超市里机器做出来的冰柜里的汤圆又怎能比呢?
店很小,不够十平米大,但生意很好,五六套桌椅,几乎没怎么空过。来的几乎都是附近的老主顾,十几年了,彼此都很熟悉。这母女俩的汤圆,已是很多人成长中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