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生活 >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

2040年的职业环境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改变会更多、更快、更不可预测,是以创造幸福与实现自我为核心的。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适应这种职业环境呢?

教育是什么

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

我讲个故事,以便更好地阐明这一概念。照片中,美国联邦法院前的台阶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黑人小姑娘和她的母亲高兴地举着张报纸,上面写着:“最高法院禁止在学校中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照片里的黑人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的白人学校上学被拒绝,她的父亲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法院。最终,法院裁定,禁止在学校里实行种族隔离制度。

案件的执笔人,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父母的,也不是学校的)。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大家是否想过,今天的小学生真正需要运用此时所学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其实不是在高考的时候,而是在他们35岁左右。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样的生活?

在未来,第一个改变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过去20年间,信息时代中很多重要的工作,在未来20年会被电脑所取代,那时,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银行前台服务人员,10年之后,类似这样的岗位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将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竞争的核心,而概念时代需要什么呢?是高概念化、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有67%的员工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又过去了10年,这一比例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取代了这些MBA呢?是MFA(MasterofFineArts),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代替了MBA。

苹果公司靠的是什么?是程序员、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将逐渐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才是真正关键的岗位。计算可以由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是,行业变化会更多、更快、更不可预测。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而世界10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成了世界500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时如果我们还教孩子在大学期间学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在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创造幸福与实现自我为核心的职业生涯。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元,2013年人均GDP是6470美元,预计到2016年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起点,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摆脱了贫困,开始过上小康生活。8000美元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指数和经济收益便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了,也就是说再过不久,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觉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增加而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那样,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钱,而是真正地开始追求幸福。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岁到18岁这段时间,之后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需要具备6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的能力。简单地说,2040年活得好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情味儿,会玩儿,有自己的小追求。

在20世纪90年代,可能家长会建议子女选择公务员、银行职员和土木工程师之类的职业。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那么在2040年,选择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之类的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才是大趋势。

第二,从规划到创造。讲一个著名的案例。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力的调查,其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暂,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25年后,有长远目标的人中成功者居多,而没有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得不尽如人意。后来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为什么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在我看来,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每一次需要做重大决定时,不让他参与。小学不让他做主,大学不让他择校,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职业变化的时刻,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鼓励孩子制订一个3年到5年的计划就足够了,他需要具备的是极强的跨界整合能力,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他在一家小吃店吃饭,进来一个拎着小提琴的中年人,后边跟着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看上去很不开心,原来她没有通过小提琴三级考试。中年人对小姑娘说:“爸爸让你学琴,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如果有一天爸爸不在你身边,当你觉得不开心时,你可以给自己拉一曲,当熟悉的音乐环绕着你时,就好像爸爸在你身边一样。”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地哭了。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对未来怀有信念

最后我要讲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爱因斯坦。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校报记者去采访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他面对爱因斯坦时,迫不及待地问:“您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沉默片刻后回答:“如果真有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是。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这篇报道登出来后影响了很多人。

在职业生涯的选择方面,如果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更不是需要掌握什么方法,而是你对未来怀有怎样的信念。如果家长、老师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就会教孩子去探索,去创造,去尝试,去体验;如果家长和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死记硬背,熬过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实又平庸的人。所以,我在写给自己一岁女儿的信上说:“亲爱的弯弯,希望你活得认真,活得精彩,跟自己比,希望你过上我从未了解,也未曾见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