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法国一家低温磁场实验室迎来了几个美国参观者。这几个人号称是“研究员”,其实是美国的经济间谍。
美国人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采用窃听,或者行贿、收买等方式来盗取技术。不过美国人没有这么做,他们告诉法国人,建议他们到美国去建另一个实验室,并许诺很高的工资,也许诺高价购买实验室设备。
有钱的美国人轻松搞定了他们的对手,用钱搬走了一个实验室。这是美国人做经济间谍的一种方式。
其实,在经济情报的窃取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法国人变身“高卢海盗”
法国似乎是最盛产经济间谍的国家,很多时候,他们的经济间谍不是来自民间的公司,而是来自国家的情报部门。
1993年,法国布尔热航空博览会即将开展,但美国的休斯飞机公司却拒绝参加这一盛会,拒绝的理由让法国人很尴尬:美国人担心展出产品后,难以抵挡法国经济间谍的渗透。
在美国,法国的经济间谍得到了一个“高卢海盗”的称号。
1964年,美国助理国务卿乔治·鲍尔到法国戛纳参加肯尼迪回合谈判。当他下榻华丽饭店后,由于忙碌了一天,鲍尔马上进入了梦乡。
两小时之后,也就是凌晨一点左右,鲍尔就寝的房间门被慢慢打开,没有发出丝毫声音,因为门的合页早就被涂上了油脂。一个女性身影接近鲍尔脱下的西装,在口袋里翻动起来。
这个偷偷潜入的女性,是法国情报部门的一位女伯爵。她很轻松地在西装口袋里找到了约翰逊总统下达给鲍尔的最新指示。就这样,当双方再次谈判时,法国人对美国人谈判的底线已经了如指掌。
法国情报部门的一位官员透露,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谍报部门大概有2500多名特工,以及同样数量的“通讯员”,他们中的15%~20%专门用来对付美国,而他们希望获取的,就是商业信息。
东洋“小聪明”
在国际经济间谍中,最有特色的间谍无疑属于日本,他们的间谍技巧总能出人意料。
行贿之外,日本人的间谍技巧更是异彩纷呈。
日本人精打细算,有的时候,根本不用非法手段,也能获取有用的情报,这就是日本经济间谍的“小聪明”。对于日本人的“小聪明”,中国企业深有体会。在一篇名为《商业间谍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文章中,举了如下的例子:
“日本某企业代表团到天津访问,会谈时电灯突然闪了一下,他们立即判定天津电力供应紧张。以后在天津购买电力设备时,日本人马上抬高电力设备价格,而且不愿做丝毫的让步。”
“还有一次,日本一巨商来华推销钢材,交谈中我方外贸人员无意告知我国将大量进口钢材。结果这位商家借故中止谈判立即启程回国,串通西方几个主要钢材出口国,猛抬价格,令我国损失惨重。”
日本人往往能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下手,比如搜寻经济情报的时候,喜欢物色小公司。因为日本的经济间谍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发现小公司的老板都是从大企业、大集团跳槽出来的精英人员,所以,他们也可能掌握核心技术。
这就是日本人的算计,他们能够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埋伏。所以,日本人建立了最为完善的经济情报信息网,有“情报吸尘器”的称谓。
苏联“顺手牵羊”
1973年,苏联的航空部门发布了一个消息,愿意和美国的波音公司合作,建造一个年产100架巨型客机的飞机制造厂。波音公司非常兴奋,盛情邀来并款待了由20名苏联专家组成的先期“考察团”。这个考察团参观了波音公司的飞机装配线,而且还被破例允许拍摄了不少照片。
无论是参观装配线,还是拍照片,都会泄露不少秘密。不过,波音公司并不太在意,他们认为苏联人掌握不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合金。
当然,苏联最终也没有与美国合作建厂。但令人奇怪的是,苏联很快就成功地制造了巨型喷气式运输机。原来,苏联人耍了个小把戏,他们参观工厂的时候,所穿皮鞋的鞋底是特制的,能汲取从飞机部件上切削下来的金属碎屑。经过化验后,苏联人就掌握了波音的不传之秘。
和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相比,苏联情报人员没有太多的经费,买不起大的实验室,也买不起小公司,要得到情报,就只能发挥“第三只手”去顺手牵羊了。
有西方研究机构甚至声称,苏联拥有2万名经济间谍,它所拥有的技术中大约有90%来自西方国家,从外交官、记者、科技人员到游客,每个苏联人都有可能是经济间谍。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情报机构和间谍人员。因此,俄罗斯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情报搜集人员,当然,也会继承苏联间谍“顺手牵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