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完成真正的战略轰炸,目标选择是否恰当成为关键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美国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目标最初选定为军事设施、工矿企业、大中城市、交通及能源设施。
投弹量分配如下:军事设施30。5%;工矿企业13。5%;大中城市24%;交通及能源设施32%。
从1939年10月至1945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战略空军,一共向德国61个城市投下五十万吨以上的高爆炸弹、燃烧弹和杀伤炸弹,炸死30万人,炸伤80万人,摧毁住宅360万套,相当于德国全部住宅的10%,750万人无家可归;德国首都柏林被全部摧毁的地区达到70%。
这种将德国后方几乎所有目标包括进去的攻击方法,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轰炸虽然使德国损失巨大,但对其军工生产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因为对房屋的破坏与对机床的破坏不成比例,德国恢复生产的速度比预料的快得多。
为维持花费巨大的战略轰炸,英美两国倾注血本。
当时,英国军火工业的50%投入空军生产,美国的投入比例是35%。投入如此巨大,就是希望通过战略轰炸,尽快摧毁对方的战争潜力和战斗意志。由于没有抓住损毁德国战争潜力的关键目标,大量弹药被倾泻到非关键目标之上,未能使对手的战争潜力受到真正重创。
直到1944年,英美空军终于领悟到毛病出在目标选择上。
诺曼底登陆前后,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战略空军对目标重新作出选择,以德国的交通及能源设施为主要攻击目标。
这一改变,立即使战略轰炸变得真正有效。
交通运输线的破坏,对德国的煤炭分配造成灾难性影响,鲁尔区的煤和焦炭堆积如山,运输几乎完全停顿,很多工厂设备完好,只能停产。对石油加工厂的轰炸,更使德国石油产品从每月近32万吨急剧下降到每月1。7万吨,生产能力损失达95%,橡胶产量也从每月1。2万吨下降到不足两千吨,仅为原来产量的16%。德国的战争潜力迅速下降。
此时,英美的战略轰炸才变成真正的战略轰炸。
美国军事理论家瑞吉纳德·布雷特诺评论说:“如果盟国能够更早懂得目标恰当性的重要,而以最恰当的目标,置于较不恰当和完全不恰当的目标之前,将有多么大的不同。”
他强调:“目标的恰当性无论多么强调,也不算过分。除非对这个原则能彻底领悟,否则,人员的伤亡、资源的损失,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本该短期结束的战争状态,也会无限期持续下去。”
目标选择的恰当与否,对战略全局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核心与关键。即使经过深思熟虑选定的目标,也并非一经确定,就万事大吉。如果不能控制由目标牵动造成的利益强度转化,或对这种转化毫无准备,确立的目标也可能反过来对利益造成损害。
所以,歌德说: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
歌德是大文豪、大诗人,这句话绝非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当人类从无所不能的狭小空间进入有所不能的广阔世界之后,歌德的这句话变得越来越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