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难看的面孔背后,或许隐藏着一颗敏锐的心?多年来,相貌与智商的关系,始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起初,科研人员想要知道,能否通过某人的相貌读出其智商。1918年,俄亥俄州的一名研究者将12张衣着考究的孩子的画像,拿给一组医生和教师看,要求这些成年人将孩子按“最聪明”到“最笨”排列。
后来许多类似的研究一再得出相同结论:只需看看某人照片,就能了解他是否聪明。但科研人员搞不懂这一信息藏在照片何处。俄亥俄州的研究者说,他的一些实验对象“受到悦人外表或微笑的很大影响,一些人觉得微笑意味着机灵,也有人认为那是愚笨的表现”。
在一些人研究这个问题时,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名叫爱德华·桑代克的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相关发现。1920年,桑代克提出“晕轮效应”理论。根据该理论,受访对象要求描述某人,他们往往“将某种特性的评价扩散到整个人”。
例如,他们描述某人的体形及风度、智力和待人处事方式时,如果某一样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他们会连带对其他方面也有好评价。反之亦然。后来的研究证实,简单的一张照片就能产生“晕轮效应”:如果某人相貌出众,人们往往会认为他/她会更聪明、更善于交际、适应能力更强。
现在,有两个结论:其一,科研人员知道,通过打量某人外貌来评估其智力水平是非常可能的;其二,他们知道人们往往认为美貌伴随着智慧。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是不是相貌好看的人真的更聪明?
近来,进化心理学家金泽哲认为,外形美丑与标准智力测试分数高低相关。例如,他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英国,外貌好看的孩子平均智商要高出12。4。如果限制家庭背景、种族和身材大小,这种关系同样存在。他认为,著名的“晕轮效应”绝非如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是认知错觉。我们觉得漂亮的人聪明,是因为他们确实聪明。当然,他的这一结论是有争议的。
剩下来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既然聪明的人往往是漂亮的,那为什么许多人问同样的一个问题:聪明人都长得丑?
诚然,历史上相貌丑陋的天才不乏其人。这类逸闻轶事不能说明人类的整体状况,那些面目可憎、才华横溢的著名人物,可能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例如,法国哲学家萨特身形矮小、戴眼镜、眼睛斜视。古典文献告诉我们,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头发稀疏、鼻孔外张、脖子粗壮、两肩下塌,还顶着个大肚子。贝多芬又丑又臭。林肯在诗人惠特曼看来是“丑得好看”。
心理学家金泽哲还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平均起来,最丑的人往往更笨,但往往也是最多样化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相貌丑陋,那么你更有可能处于智商的极端,要么非常笨,要么非常聪明。如果是这样,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萨特和苏格拉底往往给我们留下突出印象。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知道,丑人往往有些愚笨,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才气有时会超出我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