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视野 >

开罗的咖啡时光

无论穷富,每个埃及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咖啡馆及其永恒的三要素:咖啡、茶和水烟。1789年拿破仑率军攻入埃及后,曾令人对埃及历史和风俗民情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一项就是要搞清楚在埃及有多少家咖啡馆,结果列入名单的有1350家之多,现代的统计没有如此精确,但大体知道开罗每250人就有一家咖啡馆。目前开罗地区人口为1800万,是非洲最大的城市,千姿百态的咖啡馆是这座现代大都市中宁静的小岛,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罗的咖啡馆是类似西方某些俱乐部一样的舆论中心,又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在这里,一个拥有豪华汽车的阔佬和一个普通的鞋匠。可以不论身份地位,谈得热火朝天。政治是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常常为各种社会问题争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有时争执不下甚至会上演“全武行”。虽然人们知道他们很难改变什么,然而这种“咖啡馆中的参政议政”,对开罗人来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久而久之,在咖啡馆酝酿社会变革也成了一种传统。当然,咖啡馆也有悠闲、散淡的一面,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歇脚驻足,品味生活。

费萨维咖啡馆

费萨维咖啡馆是开罗最老和最著名的咖啡馆之一。当地人说,这里是体验开罗风情最合适的地方。它坐落在开罗老城区著名的哈里里市场,附近有几十座清真寺,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9世纪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哈里里市场本身已存在700年,而费萨维咖啡馆也有将近200年历史了,这期间它一天也不曾歇业。咖啡馆有一个舒适的庭院,院子里摆着一排排金属桌面的小桌子,蒙着一层尘土的镜子上、铜烛台上、彩色灯罩上,处处反射着日光或灯光,那种老旧、安谧、慵懒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当你坐在当院,一边看着市场上的人流在身边熙来攘往,一边品着薄荷茶或吸着著名的埃及水烟,一定会不知不觉地将真正的埃及深深地印在记忆的底片上。

咖啡馆的主人名叫艾哈迈德·费萨维,咖啡馆是他的曾曾祖父开起来的。他自己当老板已经30年了,每天都坐在厨房的一张小桌旁清点着那些塑料牌——这是本店特有的结账方式:老板发给服务员的不是客人点的单子,而是不同颜色的塑料牌,每种颜色代表一种饮品,下班时根据这些牌子从服务员手中收回现金。艾哈迈德·费萨维说:“这是我祖辈留下的习惯,我只是照着老规矩办——我不想破坏传统。”

费萨维咖啡馆是尽人皆知的老店,生意很好,艾哈迈德说:“我们的饮品100年来没什么变化,有磨成细粉的浓咖啡加豆蔻、薄荷茶、带核桃仁的牛奶冻,冷的和热的carcade茶。现在为了外国游客又添了鲜果汁。”艾哈迈德认为,咖啡馆之所以生意兴隆,就是因为忠实于传统。

另外,咖啡馆位于著名的市场,又把咖啡桌摆在院子里,这也非常符合传统。按照伊斯兰世界的传统,全部社会生活都应该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如有纠纷也应公之于众,是非曲直由大家裁判。如果一个人欠债不还或没有遵守承诺,对方可以把这件事在咖啡馆大声张扬,这样他就在整条街上名誉扫地了。所以埃及的咖啡馆还同时兼有仲裁,交易、舆论等功能,人们习惯于在咖啡馆谈生意、解决纠纷,以及处理一些政府难以介入的问题,在这里解决问题比在法庭更加简便快捷。

利什咖啡馆

利什咖啡馆与周围其他咖啡馆不同,没有花花绿绿的醒目招牌,因为这家百年老店完全不需要以此吸引顾客,路人常在它的窗前放慢脚步,带着沉思甚至尊敬的表情向里张望。

头发花白、穿着埃及传统对襟上衣的店主,终日坐在店门旁的桌前埋头算账,他习惯一言不发地用手势请客人落座,优雅的风度举止显示出咖啡馆不凡的来历。不错,这是一家精英荟萃的咖啡馆,它的名字与埃及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主人说:“走进我们咖啡馆,您就进入了真正的埃及。”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利什咖啡馆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喝咖啡、聊天的地方,它是解读现代埃及历史的一把钥匙,甚至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利什咖啡馆是20世纪初开业的,它位于埃及贵族与外国人聚居区,而且所在地段过去曾属于埃及王室,这就注定了其不凡的命运。当年位于贵族区深处的利什咖啡馆成了反英人士的聚集之所。1919年12月,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发生了刺杀当时的总理优素福·瓦赫巴一巴什的事件,行刺者是医学系的大学生阿里安·萨阿德,行刺前他在利什咖啡馆等了两天。12月15日,当总理经过时,阿里安·萨阿德丢出两枚炸弹,将总理炸伤。这件事对三年后英国归还埃及主权产生了一定影响。

40至50年代,利什咖啡馆仍然是开罗的知识精英议论时政的中心。1948年埃及在同以色列的战争中失败,造成王室统治的危机,国内动荡加剧。1952年革命之前,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战后英国的管制以及对英国人在埃特权的不满。一些年轻军官时常在这家咖啡馆聚会,后来得知,他们是“自由军官”小组,后来的埃及总统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和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迫使国王法鲁克退位,埃及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人们说,当年在利什咖啡馆,“自由军官”小组的领导者纳赛尔很少讲话,大部分时间是默默倾听人们的议论。

在利什咖啡馆的墙壁上,可以看到那个动荡时代所有风云人物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戴着大玳瑁眼镜、表情严肃的人,这就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兹。马赫福兹是利什咖啡馆半个多世纪的老顾客,他每天早上8点就来到这里,喝咖啡、读报,跟他的名流朋友——作家、记者、部长议论时局。所有人都知道在这里比在马赫福兹家里更容易找到他。每天傍晚是咖啡馆第二次高朋满座的时段,这一时段议论的主题多是艺术与哲学,但是话题最终仍然会转向政治。马赫福兹周围有一个非正式小组,每个基期五在利什咖啡馆聚会,几十个人围坐在他身边,有时候人们听他讲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马赫福兹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像纳赛尔一样,他也是听得多,说得少。纳吉布·马赫福兹作品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找到的。

深色的木地板、角落里的小橡木酒桶、深红色天鹅绒面的沙发和座椅,使人恍惚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而几排蒙上了一层尘土的酒瓶、吧台上的老式电话、铜锈斑驳的留声机,以及埃及著名女歌唱家欧姆·库尔苏姆的黑白照片,则将人们引到更久远的光阴。20世纪20年代初,这位后来蜚声整个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歌后,就是在这里开始她的歌唱生涯。1992年,开罗发生地震,咖啡馆也受到损毁,但是震后却意外地从废墟中找到了一台20世纪初的老式印刷机,现在这件“古董”也成为咖啡馆历史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什咖啡馆在20世纪60年代易主,但是咖啡馆的室内布置依然保持原样,店主很懂得这种珍贵的历史氛围的价值,懂得应该在自己的手中将历史延续下去,而不是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