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剩男”到“圣男”,一个人要经过他自己。于是,有人闯过人生的十字路口,高歌猛进;有人蜗居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踟蹰。何也?绝非项霸王“天之剩我,非我剩之罪也”。看看古代那些“剩男”,他们的朝“圣”之途,或许仍值得借鉴。
作为一个世界级影响的腕儿,刘邦早年却是个猫嫌狗烦的主。学生时代,刘邦经常“翘课”,干些讨人嫌的糗事。不好好学习也罢,地种好了,也有个地主的前途,可刘邦却死也不种地。当然,刘邦也有爱好,就是遛街逛巷,结朋引伴。由于性格豪爽,能说会道,他倒也结交了不少“狐朋狗友”。
刘邦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他赢来机会,任职泗水亭长,成了职业“混混”。时光如梭,一晃到了而立之年,刘邦依然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亭长虽小,但也是干部。没人愿意嫁给他,说明他多么“臭名远扬”。但天无绝人之路,机会还是来了。
富豪吕公为躲避仇家,来到沛县。由于吕公是县长的朋友,当地有头脸的人都携礼来贺。刘邦也来了,虽没钱,出手却大方,“贺钱万”。在“贺钱万”的效应下,吕公怎么看刘邦怎么顺眼,引入上座。酒席罢,又引入内房,把女儿吕雉白送给了他。
刘邦娶得吕雉后,有了老岳父的支持,如鱼得水,斩白蛇,灭暴秦,直至达到“人生顶峰”——做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成就“圣男”霸业。
这时,不得不提另一个“剩男”,刘邦的肱股之臣,陈平。
陈平小时是“留守儿童”,虽然和刘邦一样厌恶种地,但他喜欢读书。在四书五经的滋润下,又无劳役之苦,陈平出落一身“好皮囊”。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就絮叨了陈平之美四次。不过,在陈平嫂子眼里,帅不能当饭吃,帅也要工作呀!看着打着“游学”口号游手好闲的陈平,她禁不住发牢骚:“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那时还没硕博连读,陈平不能把读书当做职业。“失业”后,他不愿种地,就干起“司仪”,帮人拾掇喜事、丧事,偶尔兼职帮村里分分猪肉。很快,陈平四十郎当,整天为他人忙婚事,自己的婚事却没着落。帅,不是万能的,还要有财。意识到这点,陈平开始推销自己。做了多年“司仪”,他认识不少达官贵人,这些有利于他打开市场。很快,大财主张负进入陈平的视野。
帅就是有市场效应,张负一看陈平,才发现帅竟可以如此具体;一打听,才知道陈平帅得“家徒四壁”。不过,张负特看重眼球经济,扬言“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他力排众议,倒贴一笔彩礼,毅然嫁孙女。拉到张负这个财主的赞助,陈平重操旧业,以“游学”的名义游手好闲,很快门庭若市,高朋满座。
陈平凭借自己“偶像派”的外表、“实力派”的才干加上“亲友团”的助阵,“六出奇计”,“扶刘安刘”,最终完成“剩男”到“圣男”的蜕变,成为一代名相。